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世界学前教育报告 > 各国幼教设施、家庭培养"向学力"的情况 > 【中国】在快乐育儿和入学准备间摇摆不定的中国母亲们(各国幼教设施、家庭培养"向学力"的情况②)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中国】在快乐育儿和入学准备间摇摆不定的中国母亲们(各国幼教设施、家庭培养"向学力"的情况②)

2017-11-28

摘要:

  "向学力"在幼儿时期是怎样培养起来的?是在什么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对此,倍乐生教育综合研究所在2017年作了大规模的国际调查。在此调查之前,由研究人员对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芬兰等国家的几个家庭和幼儿园进行了走访调查。在此我们将分几次对走访调查的情况进行连载。这期介绍中国幼儿家庭在这方面的情况。
持田圣子(倍乐生教育综合研究所培养下一代研究室研究员)
English  

  对于"向学力"即好奇心、自我主张、协作能力、自我控制力、努力坚持的精神等非智力因素,中国的幼儿园和家庭是如何看待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包括笔者在内的倍乐生(Benesse)教育综合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和CRN儿童研究所共同访问了上海市和成都市的幼儿园和家庭。

  在笔者印象中,中国十分重视"文字、数字、思考能力(认知能力)"的教育,家长怀着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热心对孩子的教育。这次走访了中国的幼儿园和家庭后,原本的印象发生了变化。据上海市一位公立幼儿园园长说,现在中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非认技力能,相关内容在上海市《幼小衔接指南》中有明确规定并通过互联网向家长公示。幼儿园的课程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导方针》的规定设计制定,涵盖健康、语言、社会性、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综合性地在社会性领域培养孩子的非认知能力。

  那各个家庭又是怎么做的呢?这次我们走访了三个5岁儿童(幼儿园大班)的家庭,采访了孩子的母亲(半结构化访谈调查),还请各位母亲给我们展示了孩子的玩具和教材。采访中我们询问了孩子一天的生活、育儿状况、母亲的育儿意识、才艺学习等素质培养和教育方面的情况。本稿件将就笔者对此次调查中现代中国城市育儿状况的感受以及中国母亲对"向学力"的认识做一个汇报。

育儿信息来源由祖父母变成IT

  笔者此次访问上海、成都时印象最深的就是IT的普及。无论是在机场还是在市内的餐厅,包括陪同我们实施调查的当地调查公司的员工、幼儿园的老师和母亲们都无时无刻不拿着智能手机,工作中也会使用手机。

  母亲们也回答说会上网查阅育儿方面的信息以作参考。她们会从网上的各种相关网站中找到知名度较高、口碑也较好的网站或由专家运营的网站,并在这些网站上查找可信度较高的信息。

  据说,我们走访的上海市公立幼儿园的园长会在业余时间中抽出50%的时间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沟通方法除了面对面的交流外更会积极利用IT这个工具,通过幼儿园官方网站发布信息或使用社交网站互相交换信息。在各种育儿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园长十分重视通过幼儿园这一平台向家长们提供更具科学依据的育儿信息。而家长们也积极利用IT技术,拍摄视频记录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将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站上,与未能参加活动的家长分享。

  另一方面,祖父母那代人更关心孙辈的健康,常常会凭过去的经验提出各种建议,如"让孩子吃更多的肉和鱼"、"让孩子多穿点衣服"等。对此掌握了科学育儿知识的母亲们往往会有抵触情绪。听说中国夫妻双方都工作的家庭很多,祖父母在照顾孙辈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这次走访的三个家庭都是家长双方工作又不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小家庭,平时也不要祖父母帮忙照看孩子。我们感觉小家庭和大家庭(与祖父母同住的家庭)就育儿问题商量的对象以及信息源也许有所不同(这一点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弄清楚)。

"向学力"―重视协作能力的育儿

  本项研究将非智力因素中希望孩子在进入小学前掌握的五种能力― 好奇心、自我主张、协作能力、自我控制力、努力坚持的精神定义为"向学力"。幼儿园则将其称作"向学力",通过各项活动综合性地培养这些能力。母亲们也十分重视非认知能力的培养,热切希望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希望孩子能够"替别人着想","将自己的心情告诉对方"等。有一位上海的母亲还强调说:"只会学习是没用的,学会关心别人、拥有奉献精神才是将来立足社会之本。"

  对于"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很多接受调查的母亲选择了"有自己想法的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选项。对比十年前和五年前在上海实施问卷调查时,回答"工作能力强的人"、"受周围人尊敬的人"的比例较高而选择"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的人不到10%,我们感受到了母亲们意识上的变化。另外,关于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我们了解到更多的母亲不会一味地向孩子灌输知识,而是和日本的母亲们一样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笔者采访家长时也感觉到就像在和日本的母亲交谈,两国母亲无论教育观还是与孩子相处的方式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对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生活感到不安的母亲们

  问起才艺和课外学习的内容,母亲们表示会在尊重孩子意愿、兴趣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如让孩子学习演讲(练习主持、发表意见)、舞蹈、钢琴、手工等。由于母亲们自己小时候受到了父母的严格管教,所以反而希望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愿意给他们施加过多的压力。对于学历也表示尊重孩子愿望,"孩子愿意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母亲是"虎妈"。

  但母亲们对一年后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生活却甚感不安。她们一方面认同幼儿园通过游戏培养社会意识等非认知能力的教育方式,在才艺和课外学习方面也表示愿意尊重孩子的意愿,但同时又为一年后孩子升入小学后学习方面能否跟得上而感到担心和焦虑。比如说,中国有用英文字母和声调记号表示中文发音的"拼音",小学一年级将教授拼音。但据上海的母亲们说,学校根本不教拼音(很多孩子进小学前已掌握拼音),学习进度非常快。为此她让孩子上了拼音补习班,还使用市面上出售的教材教会了孩子26个英文字母以便进小学后能适应汉字学习,帮助孩子练习如何记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即小学一、二年级,要学生学1600~1800个汉字,要会写800~1000个汉字;日本小学一年级学生只需学习80个汉字。 2)。还有一位母亲花10块钱(大约160日元)买了一本练习册,每天规定好时间让孩子坐在书桌前做练习。上海和成都的三个家庭都在客厅墙上挂着好几张拼音、汉字挂图。

  笔者在采访母亲们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她们心情上的矛盾,既想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无忧无虑地成长,又承受着要趁现在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以适应升入小学后的学习生活和掌握文字、数字等认知能力的压力。在幼儿教育迅速急剧转为重视培养非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能否顺利过渡到以学习认知技能为主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感到担忧、焦虑的心情可见一斑。

lab_01_108_01.jpg  lab_01_108_02.jpg
 
墙上贴着汉语拼音、英语字母表和才艺学习计划。

  以上即是笔者走访了3个家庭后的感受。今后我们将在中国对3000名母亲进行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我们期待着看统计结果是否与此次感受相同。

  下一期将刊登有关印尼雅加达幼儿园的报告。

lab_01_108_03.jpg
成都一对母子。即便是用汉字书写,但简单的图画书孩子也能看懂。

 

lab_01_108_04.jpg
上海的母子。一起画画。

  • 1. 摘自蔡美儿(Amy L. Chua)所著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本书记载了作者继承父亲(华人)传下来的严格的中国式育儿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培养孩子的经验。
  • 2.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Seiko_Mochida.jpg持田圣子(倍乐生教育综合研究所培养下一代研究室研究员)

负责以孕期、生育期间及婴幼儿家庭为对象的调查研究。负责实施的调查主要有《怀孕生育育儿基本调查》、《未孕报告:关于拥有孩子》等。
从普通人的观点出发调查、研究人们有了家庭、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多元化的过程中,意识和生活状况的变化以及环境带来的影响。自2016年起开始从事有关幼儿时期"向学力"以及家庭教育的跨国调查。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