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东亚的保育和教育观察 > 【中日韩问卷调查】第2期-③:对"表扬学生的方式"调查结果所感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中日韩问卷调查】第2期-③:对"表扬学生的方式"调查结果所感

2015-11-06

摘要:

  这是一个读者与学者进行互动的栏目。我们邀请您与学者一起参与调查和讨论,来看看中国、日本和韩国到底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在本期专栏中,针对第二期的"表扬学生的方式有哪些不同"的调查结果,由日本和中国的学者就调查结果发表感想和评述。这次先刊登姜英敏老师的所感,下次将刊登山本老师的所感。
山本 登志哉(日本:心理学)
姜英敏(中国:教育学)

 

两种不同的"集体主义"?―姜英敏

  从参与者的"自由陈述"内容看,大家的想法很是多样,因此从大家的解释中找出中日双方的异同并不容易。正如山本老师所说,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似乎呈现出某种倾向性,但是自由陈述的多样又掩盖了这种倾向性,那我们就说一个最明显的分歧吧。在第一次、第二次的自由陈述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分歧莫过于"中国和日本,到底谁是集体(集团)主义的?"请允许我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表扬会导致校园欺凌"和"表扬会导致骄傲自满"

  日本的参与者JA和JD都反对老师的表扬行为(请参照上期文章)。认为像中国这样注重整齐划一的环境下才会出现那种情况,而日本的学校关注所有孩子的个性发展,所以老师是不会持续表扬某一位同学的。如果真是这样,JD和JA反对老师持续表扬某个同学的理由应该是"没受到表扬的孩子会失去个性",而不是"校内欺负"。可有趣的是,这两位参与者都在后半部分小心提起"被表扬的孩子会遭到欺负"。

  第一次调查结果中也有不少日本参与者在自由陈述中表示了担忧,认为老师的表扬会导致"被欺负、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等后果。老师频繁夸奖某个同学的行为,为什么会导致其他学生欺负?这是包括参与者CL在内的不少中国读者会感到疑惑的问题。中国参与者CF试图解释说:"老师的表扬会导致其他同学的嫉妒心理,......"对于这个解释,有多少日本读者会表示同感?"嫉妒"是导致欺凌的原因么?

  相反,对于中国参与者反对老师表扬的理由之一"表扬会导致学生骄傲自满",恐怕也是日本参与者所不能理解的。为什么被表扬了的学生会骄傲?参与第2次自由陈述的所有日本参与者都选择了"别在大家面前表扬"选项,认为老师的行为"不太好",可在他们的种种反对理由中,没有一个是担心表扬会让学生"感到骄傲自满"的。但是,中国参与者CF、CQ、CL却提出"被表扬的同学会骄傲"。那么,如果被表扬的同学能够不骄傲,老师的表扬就是可以被肯定的吗?

  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第二次参与讨论的中国参与者中有超过半数的5位参与者表示老师的行为"不好"。反对理由中几乎见不到主张为了照顾大家的"感受"而不应该去表扬的。他们的出发点更多的是"这件事情本身的对错"。比如,总去表扬一个同学会让这个同学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不去进步,所以对被表扬的学生的发展不利;不利于其他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等。这种讲出每个人的"道理"是中国社会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而每个人的利益和出发点各不相同,"理"也就不同,使社会体现出"个人主义"的特点(也许在日本读者看来中国是很集体主义的,但这是体制特点导致的表象,而不是文化底蕴中携带的特点。)所以,中国的学校力图通过集体主义的教育达到某种同一性的目的。

  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主义特点投射到学校教育环境里,而学校教育则通过集体主义式的教育方式试图保持某种同一性?

  从中日两国参与者的回答导出这么庞大的结论本身是很冒险的。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感受,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至于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可以谈它三天三夜,出于篇幅的限制,就此作罢,也算抛砖引玉,请更多有见地的读者拍砖。

2.中国式"集体主义"与日本式"集体主义"?

  虽然同样都是反对老师的表扬行为,但是其理由却大相径庭。我觉得是因为两国的参与者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出发点不同导致的。日本参与者担心老师表扬会导致校园欺辱,这是考虑到老师在表扬一个同学时,忽略了其他同学的"感受",其他同学被伤害了的"感受"会让他们通过欺凌被表扬的同学来进行发泄。

  因此,日本参与者对老师表扬行为的担忧的出发点是:老师不应该打破"大家都应该一样"、"应该照顾大家的感受"的这样一种平衡。这是不是在平均化的状态下对脱离出平均状态者的排斥和拒绝?从某种角度上说,日本社会是不是显得很"集体主义"呢?

  但是,另一方面,日本的参与者JA作了这样的记述:在日本的学校,老师会通过照顾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力图实现注重个性的教育,所以不会出现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教育模式。日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个人主义"特点的个体。

  是不是可以说,日本社会中存在的集体主义特点投射到学校教育环境里,而学校教育则通过个人主义式的教育方式试图去改变这种现象?

"被夸奖"与"破坏和谐"―山本登志哉

  对于姜老师的精辟的分析,我这也许会成为"抛玉引砖",那就对不住大家了(笑)。孰"玉"孰"砖",还得靠读者诸位的判断。

  中日两国的参与者都回答"在大家面前反复表扬同一个学生的行为不大妥当",但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看上去却大相径庭,这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意思的。姜英敏对这个差异分析为,认为"夸奖多了会变得骄傲自满"的观点体现出了中国特点,而认为"受到夸奖的孩子有可能会被欺负"的观点则体现出日本特点。但我感觉在有些小地方我的结论似乎与姜英敏的正好相反。

  对于"受到夸奖的孩子会被欺负"的观点,日本参与者没有提出过质疑,但从中国参与者的陈述来看,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对中国参与者来说这样的想法是不可理解的呢?

  看到日本参与者的观点,我首先想到的理由是"枪打出头鸟"这句谚语。一般来说,在日本,被欺负的孩子要么有某种障碍,要么我行我素不善于跟人交往,要么是学习好受到老师器重,总之大多属于比较"显眼"的孩子。因此,被老师反复表扬,对该学生来说是危险的,甚至还有可能给自己惹来麻烦。

  那么,"枪打出头鸟"的人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行为呢?也许是因为感觉这个出头鸟跟"自己不一样",因此"破坏了原有的和谐"。

  在日本的人际关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相知,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往往认为,作为同样的人,只有在最基本的事情上能够"相互理解",才能"关心别人",才不会互相伤害,也才能相互依靠。这是一直以来尤为推崇的做人的道理。

  相反,对于光自己一个人丰足,会生某种罪恶感,至少向他人炫耀自己的成功被看作是不成熟的表现。我想,很多日本人会认为,这种表现是对克制自己、与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的"成熟的生活态度"的一种否定。

  也就是说,那个"出头鸟",破坏了这种以"彼此相同"为基本前提,"珍惜和谐"的日本式人际关系的重要的伦理。因此,保持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大家都不当 "出头鸟"。如果有人要成为"出头鸟"的时候,就相互提醒。而如果我行我素一直做"出头鸟"的话,想必就会受到孤立或被欺凌等严厉的制裁措施。我理解姜老师所说的"这是不是在平均状态下对非平均的排斥和拒绝?"正是这个意思。再进一步说,例如在解决欺凌问题的时候跟孩子们说"欺负人是不对的"收效甚微,或者教育孩子们"欺负人不对"的老师集体中其实也存在欺负现象,这是由于日式欺凌的背后有着"日式(主流)的人际关系形成模式"在起着动力支撑的作用。所以只说"大家应该友好相处",那只是空洞的大道理,无法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法来调节当事人所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

对个人主义的不同诠释―山本登志哉

  有意思的是,强烈追求"相同"以至于对差异不惜采用欺凌的方式进行制裁的日本,却同时具有注重"个性"的一面。人气组合SMAP唱过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朵》曾风靡日本,也传达出注重所有人伸张个性的精神。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下,日本的参与者认为中国式的做法是"泯灭个性"、"划一"的。

  那么,中国人真是被泯灭了个性,整齐划一地生活着吗?答案显然是相反的。在自由陈述过程中也可看出,中国参与者的回答很有个性。包括我在内、与中国人有过私交的读者都会感觉到,在很多日本人看来,中国人的自我主张太强烈,以至于让日本人常常发出"这个人怎么这么任性?"的感叹。

  对于这样的关系,姜老师解释道:"是不是可以说,日本社会中存在的集体主义特点投射到学校教育环境里,而学校教育试图通过注重个性的教育方式改变这种现象?"那么中国则是"把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主义的特点投射到学校教育环境中,学校教育试图通过强调集体主义教育维系某种同一性"?

  这种对比,也可以解释为"日本社会的基调是集体主义,因此强调个人主义;中国社会是个人主义,因此强调集体主义?"如果真是这样,在中国人看来日本的教育是注重个性的,相反,在日本人看来中国教育是集体主义的,但是!现实社会却是正好相反的。对于这个观点,我想补充说明一点,那就是日本的"注重个性"观从本质上说跟个人主义是非常不同的。

  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转向SMAP的歌曲《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朵》。至少在我看来,这首歌里所强调的"个性"是指"世界上唯一的"、无法与他人进行比较的特征。那意味着,这不是相互竞争的世界,也不是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世界,更不是强烈地向对方主张自己观点的世界,而是在保持距离的前提下注重个性的世界。而在中国,"个性"是指相互申述自己的主张,同时不回避竞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 在比较文化心理学的相关讨论中,人们常识性地采用"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式的比较观,一般认为东方是集体主义的,而西方是个人主义的。但是,我感到用这样的分类方法,就会使讨论流于表面,而完全无法看到中日之间在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上所存在的几乎完全相反之处。

  这次对"老师夸学生"的讨论中,在"自由陈述"阶段出现了多样化的观点和意见,让读者或多或少感到,我们不能将中日差异简单化,用刻板印象进行武断解释,而应该看到各自的社会中存在多种个性的人们。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正如姜老师在这些多样性中总结出"思考这些问题时的出发点的差异",这些个性在各自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是具有独特的位置和意义的。我觉得,这些个性可以为我们思考和解释日本的欺凌等现象时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


作者简介



 山本 登志哉
(日本:心理学)

  教育学博士。现担任儿童与金钱研究会代表、日本质性心理学学会理事和编委、法律和心理学学会常任理事和主任编委、日中韩越圆桌会议ML管理人等多项职务。
  1959年生于青森县。在和服店做学徒后进入京都大学文学部攻读心理学本科和研究生。硕士期间,兼职做保育员时,对婴幼儿"所有"行为进行研究并撰写了硕士论文,荣获日本教育心理学学会颁发的城户奖。供职于奈良女子大学时期,曾作为文部省长期外派研究员在北 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以研究婴幼儿"所有"行为的文化比较研究获得该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在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任教期间开始进行以零用钱为主题的日中韩越的共同研究,就此研究撰写的论文荣获中国朱智贤心理学奖。近著有《非语言交流的心理学:生活在偏差中的当代人》(与高木光太郎共编:東大出版会)


  姜英敏
(中国:教育学)

  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1988年-1992年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特殊教育专业并获学士学位;1992年-1994年在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工作;1994年-199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并获硕士学位;1997年-2000年就读于同所并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其中,1997年至1999年在日本鸣门教育大学留学,2003年至2005年作为博士后在日本筑波大学进行相关研究。并和日本的中央大学、早稻田大学和青山学院大学的老师一起,积极推动中日学生间的交流课程。同时通过实际观察学校课程,对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道德教育作了很多比较研究。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