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东亚的保育和教育观察 > 【中日韩问卷调查】第1期-②:对朋友关系中的"平常之事"与"岂有此理"调查的总结与解说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中日韩问卷调查】第1期-②:对朋友关系中的"平常之事"与"岂有此理"调查的总结与解说

2014-02-12

摘要:

针对第一期中日韩读者调查的结果,进行共同研究的中日两国学者将分别根据各自的视角对调查结果进行解说、交流观点、进行讨论。本期为大家带来第一期读者调查的结果分析,看看中日韩三国网友对朋友之间"借钱"的观点有何异同,也欢迎大家继续参加我们的网络调查讨论!

作者:山本 登志哉(日本:心理学)
翻译:姜英敏(中国:教育学)

第一期调查的参与情况与今后的计划

  第一期读者调查截止至2013年8月19日,日语版有58位(自由感想10位)、中文版有16位(自由感想1位)读者参与了我们的调查并写出了自由感想。作为第一次尝试,算是个不错的开始吧。非常感谢大家。我们也于9月6日正式发布了英文版,以便听取更多读者的意见,这让我们十分期待。

  这一期我们的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①公开对日本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②公开中日两国网友的问卷调查结果;③介绍读者的自由感想内容;④再次收集大家的意见。

  下一期由我和姜老师作为两国学者分别从各自的视角对调查结果进行解说、交流观点、进行讨论,同时收集大家的意见(以日本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是委托青山学院大学的高木光太郎教授在"异文化理解课"上进行的)。

中韩先行调查结果与日本学生的调查结果

◆第一期中日韩读者调查内容
[情景介绍]对于以下的场景,您会怎么想,怎么做?
"大学生C与E是好朋友。一个学期,C所在学校的学费交纳期限到了,但C的父母还没有寄钱来。C情急之余,觉得只有向朋友借钱才能解这个燃眉之急。于是,C经过苦恼的挣扎,决定向好朋友E借钱。"

  问题1:如果我是C,我会 ①会跟C一样做。 ②绝不会那么做。

  中日韩三国大学生的回答如图1。

图1 问题1"如果我是C,我会......

  从图一中可以看到结果的差异一目了然。日本的多数大学生都回答绝不会像C一样向朋友借钱。这与过去由我们中日韩越四国学者共同进行的"零花钱"的研究中显现出的倾向是符合的。 (http://homepage2.nifty.com/ToYamamoto/M&C/MandCframe.htm)在金钱的借贷尤其是大额金钱的借贷问题上,日本的多数人要比中、韩两国的大多数人要谨慎得多,或者干脆就是持否定意见的。

  那么,让我们看看网络调查的结果,这次调查只有中日两国的数据。

图2 中日两国的网络调查结果

  网络被访者的年龄结构如表1。

表1 网络被访者的年龄结构

  日本被访者的年龄结构分布比较均匀,从20岁到60岁都有。从调查结果上看,日本的网友与日本大学生的观点相似,并且更倾向于不向朋友借钱。另一方面,从直至统计前收集到的资料上看,中国的被访者均为40岁以下,比较年轻,且因回答人数较少,我们不能轻易根据此数据下定论。但是,比起大学生被访者,回答"绝不会借朋友钱"的网友较多。

  问2  如果我是E,我会 ①借钱给C。②坚决不借给C。

图3 问2:如果我是E,我会"的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上看,按照中国>韩国>日本的顺序出现回答"不借"的被访者有依次增多的倾向。特别是中国所有的被访者都回答"会借",但在日本的被访者中回答"借"和" 不借"的比例各占一半。在问2中选择:"如果我是C,绝不会向E借钱,但如果E开口向我借钱,那就会借钱给E"的被访者不在少数。但是问到理由时就会出现中日两国被访者之间的差异,中国的大学生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如果朋友开口借,就应该借钱给他",但在日本理由仿佛就变成了"首先不会向别人借钱,但如果有朋友提出来,就有可能借。"

  网络被访者的回答结果如图4。

图4 中日网络被访者的回答结果

  有趣的是,中国被访者的回答并未显示出年龄差异,绝大多数被访者回答会"借钱给朋友",但日本的被访者却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出现回答"不借钱"的倾向。问题2比问题1有趣的地方在于:在问题1中,中国的网上被访者回答"如果是C,不会向E借钱"的人比大学生要多,但在问题2(换作E的立场)上,就跟大学生一样,大部分都表示会"借钱给C"。而日本的情况恰恰相反,在问题1中表示"如果是C,不会向E借钱"的被访者比例跟大学生一样(可以将其理解为"天花板效果",即由于比例本来就很高,没有太大的上升余地),但问题2的结果就大不相同,在"如果我是E,会不会借钱给朋友"这个问题上出现"不借"的回答增加的现象。考虑到网上被访者大多数是社会人士,是不是可以认为他们已形成"饱尝生存艰辛的人所具有的经济观念",不同于被父母抚养的大学生了呢?如果要考察这种"成熟的观念"和大学生之间的变化,那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中日两国围绕这个问题出现了相反特征。

问题3:对于C的行为,我...... ①可以理解。②无法理解。

图5 问题3"对于C的行为,我...... "的调查结果

  "可以理解"一词存在很多种解释。是"虽然不值得夸赞,但充分了解C这么做的理由"还是"可以接受",或者更积极些,是"觉得理所当然"?因为有多种的解释,因此针对第3题的结果进行分析就有些困难。但即便是这样,从图5的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中日韩三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出现了明显差异。日本的被访者中从一开始就出现很多"无法理解"的回答,但是在中韩两国,即便对"理解"一词需要质疑,但也没有一个人回答C的行为"无法理解"。那我们是否就可以认为,C的行为至少在绝大多数中韩大学生看来是"没什么可奇怪的"现象?下面再看网上被访者的情况。

图6 中日网上被访者的回答结果

  如图6所示,日本的网上被访者大致与大学生保持一致的看法。但中国被访者与大学生之间略有差异,20岁以后的被访者开始出现回答"不可理解"的情况。其理由只凭数据是很难判断的。在大学时代(或者如果是大学生)可理解的现象,走入社会后就无法理解了?还是因为这次的大学生调查采样是在北京的重点大学,因此其想法会有一定的倾向性?不过不管怎样,从图6的结果来看,总体上似乎没有大学生与网上被访者之间的差异。

关于网上的自由记录

  这次调查中日两国共收到11份自由感想,但来自中国的被访者是用日语记录的,而且在基本信息栏中回答在日本接受的义务教育,因此有可能是出差在外国的日本人(所以在本次数据采样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没有计入两国中的任何一方。)

  遗憾我们没能收到中文来访者的意见。当然,这也跟上次没能显示日本的数据有关。不管怎样,这次简单向大家介绍日本被访者的想法(只介绍要点)。总体感觉被访者对本次调查比较感兴趣,有的被访者还提出了新的调查项目。读了下面的感想,日本以外的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将作何感想?

    • ① 我觉得应该先跟父母和学校的老师商量。
    • ② 一个人的金钱观念会不会随其经济状况产生变化?
    • ③ 原来还以为中国人对借贷是很严苛的,这结果让我感到惊讶。是不是因为借钱是为了交学费?我本来觉得应该考虑到将来的人际关系不应该借钱,看了回答后想到,可能有些人认为正是考虑到将来的人际关系才借钱的。应该向中国学生学习为达到目的而努力的精神。
    • ④ 曾有亚洲留学生以同样的理由提出要借钱,但我听了他还钱的计划后觉得无法兑现,所以拒绝了。中国、韩国的大学生因为还年轻,无法考虑到还钱等复杂的问题,所以那是无法避免的。我觉得还可以确认C父母的情况,然后跟C一起到学校相关部门商量办法。
    • ⑤ 我有个疑问,中韩两国围绕借钱还钱引发的问题会少么?
    • ⑥ "在日本会被告知不要与朋友之间借钱还钱,会因此破坏人际关系。我记得还听说过中日两国 '谢谢'的意思也是不同的,我觉得那样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真有可能引起双方的误会。在中国,亲密的朋友之间互相帮助是当然的,但是日本的互相帮助感觉更有'彼此同情'的味道。即使不是好朋友,遇到真有困难的人就会帮助,熟人之间似乎还有关于'还钱义务'的共识。或许还可以调查一下三国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使用ありがとう(日语)、谢谢(汉语)、감사합니다(韩语),也会很有意思。
    • ⑦我觉得金钱不应介入好朋友之间,应限于精神交往,所以看到中韩两国学生甚至用金钱建立关系,觉得这种做法实在是不能接受。
    • ⑧让我想到中韩两国年轻人对友情的认识存在差异。难道好朋友请求借钱就不能说NO,怕说了会导致关系破裂?如果他们能有"一起想办法"的选择,问题是否有另外的解决途径?学生是靠父母的钱交学费的,所以这么轻视"金钱借贷",对钱、对父母,都是不应该的。反正这个调查让我思考了很多,非常期待下次。

针对此次调查结果广泛收集大家的意见

  ※您的自由记录有可能在下期以后的本栏目中进行介绍,如您不希望公开自由记录内容,请在回答前注明。


作者简介



 山本 登志哉
(日本:心理学)

  教育学博士。现担任儿童与金钱研究会代表、日本质性心理学学会理事和编委、法律和心理学学会常任理事和主任编委、日中韩越圆桌会议ML管理人等多项职务。
  1959年生于青森县。在和服店做学徒后进入京都大学文学部攻读心理学本科和研究生。硕士期间,兼职做保育员时,对婴幼儿"所有"行为进行研究并撰写了硕士论文,荣获日本教育心理学学会颁发的城户奖。供职于奈良女子大学时期,曾作为文部省长期外派研究员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以研究婴幼儿"所有"行为的文化比较研究获得该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在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任教期间开始进行以零用钱为主题的日中韩越的共同研究,就此研究撰写的论文荣获中国朱智贤心理学奖。近著有《非语言交流的心理学:生活在偏差中的当代人》(与高木光太郎共编:東大出版会)


  姜英敏
(中国:教育学)

  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1988年-1992年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特殊教育专业并获学士学位;1992年-1994年在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工作;1994年-199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并获硕士学位;1997年-2000年就读于同所并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其中,1997年至1999年在日本鸣门教育大学留学,2003年至2005年作为博士后在日本筑波大学进行相关研究。并和日本的中央大学、早稻田大学和青山学院大学的老师一起,积极推动中日学生间的交流课程。同时通过实际观察学校课程,对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道德教育作了很多比较研究。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