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东亚的保育和教育观察 > 【中日韩问卷调查】第1期-③:作者对谈:对朋友关系中的"平常之事"与"岂有此理"调查结果所感(1)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中日韩问卷调查】第1期-③:作者对谈:对朋友关系中的"平常之事"与"岂有此理"调查结果所感(1)

2014-02-12

摘要:

针对第一期中日韩读者调查的结果,进行共同研究的中日两国学者姜英敏和山本登志哉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对调查结果进行解说、交流观点、进行讨论。从两位作者的对谈中,可以窥见中日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也欢迎大家继续参加我们的网络调查讨论!

山本 登志哉(日本:心理学)
姜 英敏(中国:教育学)

  第一期中日韩读者调查中所举的例子,是我过去留学到日本后不久遇到的。自费留学生梅(女生,化名),交 学费的期限到了,可打工挣的工资下周才能发下来。打电话向家里求救也来不及了,因为家里没什么钱,一时间也凑不起来。在举目无亲、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梅决定向日本朋友百合借钱解燃眉之急。对于困境中的梅来说这也许是唯一的办法了。百合接到电话沉默半晌,然后说要考虑考虑,就把电话挂了。半夜,百合向我打来电话说起这事,问该怎么办?电话里的声音充满惊讶、犹豫和怀疑,可以想象梅借钱对她造成的冲击。她说:"我们日本人是不互相借钱的,我不知道该怎么跟梅说,麻烦你转告她。"过了几天,梅来找我,说百合对她很冷淡,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梅委屈地说:"她最终也没借钱给我,为什么自己还生气?我俩是好朋友啊,她上次到中国玩还住在我家,我管她吃管她住还陪她玩,难道我遇到困难找她帮个忙,不可以吗?我借钱又不是不还,下周我拿到工资可以还她的啊。"那时候我也觉得百合不可思议。而知道百合不悦的理由,则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梅和百合之间的故事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双方都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无可指责的,而且一旦试图认同对方,就等于否定自己一直秉承的价值,这到底是为什么?在双方的交往中该怎样处理这样的矛盾?后来,我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的教学中也曾多次使用这类例子做教材,和同学们进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也曾在教学中多次组织中日两国大学生之间的对话,试图让他们都能理解差异。这次对中日韩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和网上被访者的回答,再一次证实了差异的存在,大家的讨论内容和结果也正是我所好奇并期待听到的。

  对于这次的调查结果,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1)"有朋友可添麻"VS"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过了很多年,我才慢慢悟到,梅的行为之所以导致百合的反感,其实不只是因为借钱本身,更多地是因为"自己遇到困难就不顾一切向朋友求助甚至不惜给朋友添麻烦"的行为。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是中日双方都认可的价值。我看过一个日剧----《医龙》,里面有个经常出现的台词:"一个人是什么也做不成的,人是要互相帮助才能活下去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在中国也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可日剧里"互相帮助"的意思跟中国的却大不相同。在日本,只要是会给对方带来损害的事就都不属于应该"互相帮助"的范围,人们应该主动避开,"借钱"就是应该避开的事情之一。正如一位日本被访者在感想中说:"在日本会被告知,千万别向朋友借钱,因为会破坏朋友关系。"为什么会破坏关系?无非就是怕将来还不了钱,给借出钱的人带来损害。而且,即使按时还钱了,借钱本身也是让朋友为难的、给朋友"添麻烦"的行为,应该避免。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被访者在自由陈述栏中回答"交不了学费的困难,应该先找父母或学校商量"。可是,如果跟父母、学校商量后没办法,是否就可以向朋友借钱了呢?其实回答还是否定的----自己的问题应该自己解决,不该给朋友添麻烦。日本同学这样的想法,也许在中国读者看来很自私,简直"不值得交朋友"。

  在中国经常听到的"互相帮助"里是没有这样的界限的,把朋友的困难当作自己的,不计后果帮他解决才是真朋友,哪怕将来会导致自己的损失。至少在借钱给朋友的时候,只要是自己的生活不至于受到影响,就不应该考虑"朋友能不能还我"的问题。中国的大学生和网上的被访者几乎100%回答会借钱给C,即使是回答自己绝不会像C一样向朋友借钱的人们,也回答会借钱给C并且完全理解C借钱的行为,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其实,这个回答从逻辑上说是有矛盾之处的。一个认为"向朋友借钱无可厚非、自己也会借钱给朋友"的人遇到困境,绝不会借朋友的钱么?或许他们认为自己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想法在日本读者看来也许是十分不理性且奇怪的。

  在日本,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个人成熟、负责、值得信任的标志,这个"别人"范围可能很广,好朋友、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小学生在学校无论受到多大的欺负,回家都不愿意跟父母讲,正是为了不给父母添麻烦,以此作为自己独立了的证明。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有随时可以添麻烦(包括钱)、被添麻烦的朋友"也就是"有不计后果帮助或被帮助"的朋友,是一个人成熟、负责、值得信任的标志。因为值得信任,所以朋友有困难才会找你帮忙,你有困难也可以找朋友帮忙。将"不给别人添麻烦"作为相互交往默契的日本,和将"添麻烦"作为相互交往前提的中国,这两种想法之间的差异也许正是导致梅和百合关系出现裂痕的原因之一吧?

2)最大限度的"共有"VS尽量避免"共有"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借钱"这个导致梅和百合出现隔阂的另一个关键词。日本的大学生和网络被访者共81名中只有8名(10%)回答会向朋友借钱,只有29名(35%)回答会借钱给朋友;中国的被调查者共35名中27名(77%)回答会向朋友借钱,有34名(97%)回答会借钱给朋友。这么显著的差异或许说明,双方对"借钱"这个行为的理解存在本质差异。

  在过去我的课上,中日大学生关于借钱问题的讨论中经常能听到日本同学问中国同学:(日)"为什么应借钱给朋友?" (中)"好朋友如果有困难,当然应该拔刀相助。" (日)"如果将来不还钱怎么办?" (中)"那要看情况,如果朋友不是故意不还,确实有困难,而且钱的数额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不还或暂缓还钱是可以的。"于是,日本同学会很迟疑,为什么好朋友之间可以共有"钱"这个完全属于私人领域、在他们看来界限如此分明的东西?另一方面,中国同学对日本同学的提问也是很有趣的:(中)"为什么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向朋友借钱?" (日)"因为借钱会破坏朋友关系。" (中)"为什么借钱会破坏朋友关系?" (日)"钱中有欲望和利益掺合其中,所以是肮脏的,我们不希望肮脏的钱破坏了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小心避开谈钱。" (中)"怎么叫肮脏的钱破坏关系?" (日)"有可能会出现不按时还钱的情况。"这个时候中国听众往往会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日本同学说得有道理,确实会出现不能按时还钱、破坏朋友关系的情况。但是如果问及:"因为害怕将来出现不能还钱的情况,你就拒绝借钱给朋友么?"大家一般都会回答:"不,还是会借钱给朋友。"另一派则从一开始就认为:"即便朋友还不了又如何?如果他不是故意不还,如果不是严重影响到我的生活,就可以原谅。"不管哪种情况,大部分中国同学都认为共有金钱是可能的。记得在一次中日大学生讨论中,一位中国同学回答:"如果我的好朋友真的出现非常困难需要金钱上的帮助,而我却没有钱,我可能会去借钱,然后再把钱交给这位朋友。"这个回答让参与讨论的日本同学们觉得实在不可思议。

  这个对话内容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35名中国被访者中有33名(94%)回答可以理解C(第三题),而日本则在81名被访者中有37名(45%)回答不理解C。在中国同学看来,与朋友共有私人领域,是关系"铁"的证明,而在日本同学看来"私人领域"的不可侵犯性是维系朋友关系的前提。过去在早稻田大学做讲座的时候,日本同学问我:"那您认为什么是不可以与好朋友分享的?"我回答:"可能是牙刷和丈夫?"日本同学听了大跌眼镜。

  当然,不是所有中国(日本)人都会坚持这样的价值观,也不是所有的交往模式都是这样的,但至少我们在这些讨论中还是能看到双方想法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确实在不同的国度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难道不是件很有意思、值得深究的事么?


作者简介



 山本 登志哉
(日本:心理学)

  教育学博士。现担任儿童与金钱研究会代表、日本质性心理学学会理事和编委、法律和心理学学会常任理事和主任编委、日中韩越圆桌会议ML管理人等多项职务。
  1959年生于青森县。在和服店做学徒后进入京都大学文学部攻读心理学本科和研究生。硕士期间,兼职做保育员时,对婴幼儿"所有"行为进行研究并撰写了硕士论文,荣获日本教育心理学学会颁发的城户奖。供职于奈良女子大学时期,曾作为文部省长期外派研究员在北 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以研究婴幼儿"所有"行为的文化比较研究获得该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在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任教期间开始进行以零用钱为主题的日中韩越的共同研究,就此研究撰写的论文荣获中国朱智贤心理学奖。近著有《非语言交流的心理学:生活在偏差中的当代人》(与高木光太郎共编:東大出版会)


  姜英敏
(中国:教育学)

  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1988年-1992年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特殊教育专 业并获学士学位;1992年-1994年在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工作;1994年-199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并获硕士学位;1997年-2000年就读于同所并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其中,1997年至1999年在日本鸣门教育大学留学,2003年至2005年作为博士后在日本筑波大学进行相关研究。并和日本的中央大学、早稻田大学和青山学院大学的老师一起,积极推动中日学生间的交流课程。同时通过实际观察学校课程,对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道德教育作了很多比较研究。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