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东亚的保育和教育观察 > 【中日比较】第7期:在 "快乐"中传递"日本文化" ――北京"日本塾"的活动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中日比较】第7期:在 "快乐"中传递"日本文化" ――北京"日本塾"的活动

渡边 忠温(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第一部非常勤讲师)
2014-01-08

摘要:

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家庭越来越常见。而在国际家庭中出生的孩子,他们的妈妈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北京生活的国际家庭中的日本妈妈们每月举办一次"日本塾"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本文以中国人父亲和日本人母亲之间出生的孩子为对象,介绍了由他们的妈妈们在北京开办的"日本塾"的活动,并通过访谈询问了活动的运作方法及其宗旨。

    近年来,中日国际家庭出生的孩子的数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2012年人口动态统计》报告,日本父亲和中国母亲结合出生的孩子有4,041名,中国父亲和日本母亲结合出生的孩子有1,316名。1990年的时候前者为1,264名,后者为375名,因此能看出25年间孩子人数增加到以前的三倍。

    不同国籍或民族的父母之间出生的孩子,大多成长于两个以上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之中,在其成长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化、形成文化自我认知,这些都是重要的课题(铃木,2004; 2005)。在北京,有以中国父亲和日本母亲结合而出生的孩子为对象所举办的"日本塾"活动,活动每月一次,由这些日本母亲们运作。"日本塾"不像日本所谓的"塾"(补习班)那样进行指导和应试学习,而是给孩子们提供日本文化方面的支持,帮助孩子成长。

    笔者一直对"日本塾"的活动感兴趣,这次承蒙"日本塾"的厚意,我有幸参观了2013年的9月14日活动。因此,我想对北京的"日本塾"活动的情况和访谈的内容作一个介绍。

1 "日本塾"的活动情况

    活动的会场是朝阳区某个大厦的一个房间。早上9点以后,孩子们和母亲们陆续到达。

<当天的时间安排>

9:30

"勇气班"集合,开始学习

 

"朝气班"集合,开始学习

10:00

"鸡宝宝班"集合,开始学习

10:30

全体集合,进行自我介绍

10:40

为"金秋节"活动做准备

11:00

"金秋节"活动开始!

12:00

结束

 

    9点半开始,是年龄最大的班"勇气班"(小学1年级以上)孩子们的学习时间。一起学习打印的日语教材,用日语报告暑假中发生的事情等。

    此外,每次要求孩子们提交用日语写的日记。所提交的日记,由两位母亲分别负责批改。  

    从10点之前开始,"朝气班(3~5岁)"的孩子们使用单词卡,来学习反义词。将卡片按照"卡牌翻翻乐"的方式找对子,或者由一个孩子念卡片,其他的孩子找出反义词的卡片,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

     10点左右"鸡宝宝班(0~3岁)"的孩子们开始集合,用卡片玩"接龙游戏",或者学习打印的日语教材

    十点半以后,是全体孩子集合进行自我介绍的时间。这时候,给该月过生日的孩子们赠送奖牌。

     从10点40分左右开始为"金秋节"的活动做准备。按各个年龄分组,跟母亲们一起进行准备。然后,11点左右开始"赶庙会"。 套圈、塑料瓶保龄球游戏、用丝带玩"舀金鱼游戏"等,看起来母亲们花了不少心思,现场效果非常好,孩子们很开心。抬"神轿"在室内摇着步子走,最后还进行了"画神签"大会。

<套圈>

<用丝带玩"舀金鱼游戏">

    12点左右,大家集合互相道别说"Sayonara(再见)",今天的活动就到此结束了。大家辛苦了!

2 对妈妈们的采访 

    活动结束后,我请开办"日本塾"的玄番登史江女士和其他的妈妈们,抽出一段时间接受了采访,向她们询问了关于"日本塾"的一些相关情况。 

--首先,关于"日本塾"的活动,请告诉一下每次参加的孩子们的人数、展开活动的频次等基本的情况。

    一般参加的孩子大概是20个左右。但是在圣诞节活动、或有其它特别的活动的时候,参加的人数会有所增加。最多的时候是40人左右。现在基本上每个月的周六上午举办一次活动。以前会场的费用是免费的,所以除了圣诞节之外没有收会费。今年开始借用收费的场所,所以就开始收30元的会费。

    当初有一个叫作"儿童会"的团体。那时候除了对"和华会"(与中国人结婚的日本妻子的团体)的孩子以外,还有其他文化背景的孩子(父亲为日本人或者中国人之外的国籍),对他们进行日语教育。但是,因为孩子之间的日语程度参差不齐,以及文化差异而造成了各种问题,所以很难进行统一的活动。据说,后来大概在2000年左右,上一届的妈妈们开始了"日本塾"的活动。08年开始就是我们这一届妈妈们来负责运作。 

--怎样运作活动?

     现在十二、三人左右的妈妈们,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和决定活动的内容。对于(每个年龄阶段的)各个班的活动(学习)来说,由各个班的运作负责人,各自总结关于活动的讨论内容。整体活动的内容是由全体讨论决定的。

    从最开始的"儿童会",运作活动的妈妈们的情况也发生了改变。上一代的妈妈们,大都是留学来中国,在留学时与先生邂逅结婚,所以家庭主妇很多。我们这一代的妈妈们,大多从事工作,或者即使没有在外边工作,也在家里工作。因此,我们难以专门抽出时间见面来讨论一个月一次的活动内容。我们说"我们就做利用业余时间能完成的活动吧",也就是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因为不能花较长时间做准备,那么学习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以前的话,制作文集而发表、演连环画剧、每个孩子都表演个节目等,进行各种活动。但是现在不能花时间准备这些活动。也有时候,暂时通过邮件决定活动内容,活动的当天在现场准备。

--参加"日本塾"的孩子们当中,有没有上"日本人学校"的孩子?

    参加"日本塾"的孩子们都是上当地学校(中国的学校)的。他们平时上不同的学校,一个月在这儿才能见一面。在日本人学校念书的孩子们和在当地学校念书的孩子们之间,无论怎样都会产生日语水平上的差异,因此难以进行统一的活动。在"日本塾"中,为了帮助在当地学校念书的孩子们提高日语水平,所以举办与日语学习相关的活动。这倒不是说要他们达到一个较高的日语水平,只是说帮助孩子们达到一个日常应用中基本的日语水平。我们是这么认为的。

    每个母亲对孩子日语学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最起码要遵守的规则是"在日本塾只使用日语"。到了最高年级的"勇气班"阶段,有时候特意用汉语和日语对照着来进行说明。

    大多孩子会说简单的日语。但是,要写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差异就比较明显。同样年龄的孩子们之间,有的孩子会读会写,有的孩子不会读也不会写。口语能力的话,因为平时在家里一定程度上说日语,所以没有那么明显的差异。 

--今天的活动中也学习读写日语了,日语的读写一定需要重点学习吗?

    需要。读写是无论怎样孩子们都难以持续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的内容。之所以活动最开始的时候需要设定3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固定的时间让他们学习日语,是因为平时孩子们都忙于学校的各种作业等。所以至少在来"日本塾"的时候,给他们安排一定的写作时间。但日语有平假名、片假名,此外简体字(在中国使用)和繁体字(在日本使用)之间,虽然形状是相似的,但是也存在笔顺的差异,有一定难度。

--今天的整体活动是"金秋节活动"。每个月的活动内容是每年固定的吗?

     基本上有"每个月举办日本的节庆活动"这一想法,但是没有例行活动的时候,就玩"丢手绢"、"花一匁"(日本传统的游戏)等用日语玩的游戏。此外,平时学校的作业等较多,孩子们活动的时间不够,所以尽量让他们玩能活动身体的游戏。有时候也玩跳橡皮筋、翻绳儿、折纸游戏等活动,这种活动让母亲们也回顾自己的童年,跟孩子们一起互动参加。基本上,比较重视孩子们能愉快地学习在中国的学校学不到、只有在日本学校才有机会玩的、并且孩子们聚集才能玩的事情。

    但每个月通常有某种例行活动。比如,去年4月的主题是看樱花,在较大的海报纸上贴了樱花形状的彩纸。五月是日本的儿童节(男孩子的节日),用纸来制作日本武士的头盔,六月是雨季,做"晴天娃娃",7月有"七夕节",去年8月举办"盛夏节"活,玩了"飞拖鞋游戏"。9月在"敬老节"给姥爷姥姥写信, 10月国庆节的前后会场比较难找,因此去年去参观了"面爱面"的工厂。11月为圣诞节做准备,12月开"圣诞节联欢会",1月有元旦,2月春节放假(因为大家都不在北京),3月有女儿节。在去年的"圣诞节联欢会"上,"勇气班"演连环画剧,"朝气班"表演动作游戏,"鸡宝宝班"表演唱歌和跳舞。

--妈妈们和孩子们为什么参加"日本塾"的活动?

    妈妈们可能会认为,日语作为是孩子的母语之一,希望跟姥爷姥姥爷用日语交流。此外,不管将来孩子去还是不去日本,因为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孩子,妈妈希望让孩子更多接触日语和日本文化。因为孩子们在中国生活,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很多,但是接触日本文化的机会很少,所以妈妈们觉得需要那种机会。

   参加"日本塾"活动的妈妈们认为,如果要专门学习日语的话,让孩子去补习班就可以了。花更多的钱,也许会有更好的老师。但是,对于"你是日本人吗?"这一问题,让有着即是日本人又是中国人的两种自我认知的孩子们在一起,他们有能说出心里话或者自己烦恼的朋友,他们的烦恼和困难也会有所缓解。现在"鸡宝宝班"的孩子们也许还不能理解,但是到了一定年龄,上小学或长得更大一些之后,能够有倾诉的朋友,想给他们提供这样一种场所。这就是妈妈们的第一个愿望。

    从活动的内容来看,不知道孩子们能多大程度地提高日语水平,但是由于刚才说的理由,不管怎样,想愉快地进行活动,我们有这样的想法。

3 感想和启示

    我在参观的时候,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妈妈们的"功夫"。活动之中,与其说是她们花很多钱买工具,不如说是她们尽量利用生活中身边的东西,快乐地模仿和玩日本的游戏。此外,在运作方面为了在"能做到的范围内"继续活动,也下了各种各样的功夫。可以想见,"日本塾"这一活动本身就是从孩子们的具体问题中开始,在这种"功夫"的积累中持续下来的的活动。

    另外,感到在实践方面也是一个包含很多启示的活动。"国际儿童"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是多种多样的(铃木,2004),但是如果"国际儿童"有着作为"国际儿童"问题的话,也许只能在对应每个孩子的人际关系去分别考虑和处理。例如,在"学习语言"方面,各个家庭的语言环境不一样。对于"学会文化"方面的问题,每个孩子能接触日本文化的机会有差异。此外,关于在多大程度上处于需要意识到"文化自我认知"的环境,每个孩子也各不相同。

    但是,"日本塾"的活动非常有意义的是,这个活动试图建立"孩子们之间的人际关系",而这种人际关系就是对待那些问题的时候一定需要的"基础"之一。很简单地说,像妈妈们说的那样,孩子们有"能说出自己烦恼的,有相似的境遇的朋友",这有可能在他们将来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

   
    本月介绍了北京的"日本塾"的活动内容。在联系和修稿等方面,承蒙玄番登志江女士的关照。此外,也诚心感谢给我介绍"日本塾"活动的三友阳子女士和参加"日本塾"活动的母亲们和孩子们。

 

<文献>

  • 厚生劳动省(2013). 平成24年(2012)人口動態統計(確定数)の概況 厚生労働省大臣官房統計情報部 2013年9月5日(2013年10月5日)[厚生労働省(2013 )《2012年人口动态统计(确定数)概况》 厚生劳动省大臣官房统计信息部]
  • 铃木一代(2004). 国際児の文化的アイデンティティ形成をめぐる研究の課題 埼玉学園大学紀要. 人間学部篇, 4, 15-24 [关于国际儿童的文化自我认知形成的研究课题 《埼玉学园大学纪要》 人文系篇,4, 15-24.]
  • 铃木一代(2005). 日系国際児の文化的アイデンティティ形成: 事例の検討 埼玉学園大学紀要. 人間学部篇, 5, 85-98.[日裔国际儿童的文化自我认知的形成:个案研究 《埼玉学园大学纪要》 人文系篇 5, 85-98.]
作者简介

渡边 忠温 (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第一部非常勤讲师)

渡边 忠温 东京大学教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课程毕业。教育学博士。2009年9月-2015年6月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现为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第一部非常勤讲师。从事日本和中国的高考制度、考生心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专业为比较教育学、文化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