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东亚的保育和教育观察 > 【中日比较】第4期:中国的"高考电影"(2)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中日比较】第4期:中国的"高考电影"(2)

渡边 忠温(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第一部非常勤讲师)
2013-09-04

摘要:

本文拟介绍与中国大学入学考试(高考)有关的电影:《全城高考》、《高考 Senior Year》、《高考1977》的内容。同时也将探讨这些电影中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包括中国高考的历史和特征,1977年高考恢复时的考生与现代考生的差异,以及班主任老师如何调动班级积极性等。

《高考1977》(导演:江海洋 上映日期:2009年)

  《全城高考》和《高三 Senior Year》是关于现代高考的电影,《高考1977》则是一部描写了40年前高考情景的电影。故事从大家通过观看新闻电影得知邓小平复职的画面开始。故事的时代背景是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时期,当时上大学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只有通过各个单位的推荐才能读大学。也就是说,当时只能依靠"人际关系"这一条独木桥才能进入大学校门。跟剧中的那些人物一样,那个时期的年轻人上大学的路被阻断,不得不"上山下乡"到农村等单位劳动学习。1977年在中央政府发布了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政策(即恢复高考)之后,那些曾经迫不得已长期离开学校的年轻人(也有大龄青年)陆续报名参加高考。顺便说一下,1977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570万人,其中录取人数是27.8万人。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入学机会也比较渺茫。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从上海等地下乡来的年轻人,他们在黑龙江省的农场从事劳动。对他们来说,高考的恢复意味着可以从现在的劳动生活中解放,并有机会通过学习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同时可能还有回到故乡的机会。但是他们参加高考需要克服几个难题:1 农场领导的不理解。对农场领导来说,如果他们参加高考的话,就会流失重要的劳动力。此外,农场领导本来就没有重视知识和学问的价值观。2 信息的不足。与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不同,当时中央恢复高考的意向不能被及时地报道。新华社正式报道高考恢复是在1977年的10月21日,而地方开考则是在11月到12月,所以如果从正式发布高考恢复通知之后才开始备考的话,就很可能赶不上考试。3 教材的不足。即使他们想准备高考,也没有课本书和参考书。电影中主人公们在仓库里偷窃教材,这也能够反映出这些问题。4 学习的断层。因为接近10年左右无法在学校学习,即使参加考试也未必考得上。这使得他们对是否参加高考产生了动摇。

  面对这些困难,剧终年轻人互相帮助一起备战高考。除了刻画高考考生的奋斗之外,这部电影的另一主题也许是旨在描述当时的时代氛围。

  此外,在2007年到2008年左右的时期,笔者身在北京,时不时会在杂志或电视上看到关于高考恢复30周年的特辑报道。《高考1977》也是作为其中一项纪念活动而选择在2009年上映。

  除了这些电影之外,与高考或者高三时期有关的电影还有《考试一家亲》(但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不是高考,而是描述有高考考生家庭的生活情况),校园电视连续剧《十八岁的天空》、《陪读》等。

2."高考电影"的特征

  笔者在"艺恩网 (注1)"上调查了这些电影的票房,《全城高考》在上映后一周(2013年2月4日-2月10日)的票房是206万元,之后两周分别是40万元、39万元。《高考1977》上映后的一周(2009年3月30日-4月5日)是230万元,之后两周分别是350万元和220万元。《高三 Senior Year》没有票房数据。从票房上看,三部电影都不能说是很火爆的电影,但是电影当然不能只通过票房来评价。我们更要考虑的是,为何2000年代以后以高考为主题的电影不断增加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青春题材电影的多样化。中国电影从20世纪30年代(胡清,蔡海波,2010),电视剧从80年代(王宏,2010),开始拍摄以年轻人为主人公的"青春剧"。然后到90年代则出现了以学校为舞台的"校园剧",90年代之后 "校园剧"故事内容也出现多样化的特征(胡清,蔡海波,2010)。2000年以后 "高考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的出现也是在这种变化背景下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高考竞争的激烈化和大学生的增加(大学扩招),使得高考成了大多数人共通的经历。大家都有了参加高考的经验,高考才开始适用于电影、电视剧的题材了。

  从中国高考电影的特征来说,在青春剧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受到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外国青春剧、校园剧、与考试有关的电影电视剧的影响。因此,这些电影、电视剧在故事内容上存在着与日本同题材电影相同的地方。当然,中国的高考电影也存在着独特的特征。

  将上面介绍的三部电影与日本的有关电影电视剧相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电影电视剧比较强调"心理方面"的内容。例如这些电影里面很少出现像日本电视剧《龙樱》一样的注重"应试技巧"的内容。这不是因为"应试技巧"不被重视,而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要想在残酷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心理素质更加重要。

  此外,这些电影也比较注重描写家人之间的情感、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例如,家长对孩子报考志愿的干涉和对他们的期望,以及孩子对父母的情感等。尽管备考时期中日两国之间所注重的"情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因为日本与高考有关的电影和电视剧也多以人际关系为中心进行描述,因此这一差距并没有在电影电视剧中被体现出来。

  另外一个特征是中国的高考深受历史的影响。《全城高考》的范老师以花了50年才能考上进士(科举的科目)的孟郊为例子,向学生们说:"高考和古代科举有很大区别,不过金榜题名和名落孙山的心情应该是古今相通的吧!"《高三》的王老师则引用王国维等人的文章来教给学生们面对高考时应有的心态。从以往的问卷调查结果中也能发现,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高考受到科举的影响"(吴薇,2006),但是"影响"这个词的意思除了体现在制度方面之外,也有可能包括这种意识、心理方面的影响。

3.如何鼓励考生积极面对高考

  在《高考1977》这个故事所处的时代,有许多客观因素促使考生积极参加高考。《高考1977》中的考生们几乎没有犹豫(也有可能是因为准备考试的时间很短,他们没有犹豫的时间),就决定参加高考。并且,对于经历了十年上山下乡生活的他们来说,高考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这种情况很像竹内(1991;1996)说的日本明治时代大学考生的"立身出世主义(出人头地主义)"。那个时代"考上大学"就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提高,大家对此毫无疑义。与日本的"出名主义"不同的是对日本考生来说,上大学还是一个单纯的"未来"的梦想。但是对1977年中国的考生来说,考上大学却是一度被迫放弃的"曾经"的梦想。高考制度的恢复只是意味着"可以回归到应有的人生道路上"。另外一个不同之处是,当时的考生参加高考也为了离开"上山下乡"的地区重返故乡,而日本明治时代的考生则大多是为了离开故乡。

作者简介

渡边 忠温 (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第一部非常勤讲师)

渡边 忠温 东京大学教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课程毕业。教育学博士。2009年9月-2015年6月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现为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第一部非常勤讲师。从事日本和中国的高考制度、考生心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专业为比较教育学、文化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