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震灾中的儿童科学 > 儿童在人际纽带中重获活力----"建立儿童防灾系统"座谈会纪实(3)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儿童在人际纽带中重获活力----"建立儿童防灾系统"座谈会纪实(3)

2013-04-12

中村肇、井野濑久美惠、中村安秀

<< 上一篇

◆校园里生龙活虎的孩子们

井野濑:
这次地震同时也令我们想到了学校存在的意义。在非常时期,将小学和中学等教育设施作为避难所使用,这还是我第一次的体验。
中村(安):
平时,看到某某小学避难所的字样,谁都不会想到真的会到这里避难。
井野濑:
刚才我们还提到了24小时紧急管理措施。孩子们平日里习以为常的教育设施变成了紧急避难所。因此,对于孩子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是如何与学校设施打交道的。对避难所中的孩子进行观察可以看出,平时对校园的认识在每个人身上都体现出差别。校园对孩子而言是学习的场所又是与伙伴游戏的场所,或者更简单点,他是不是喜欢玩,一目了然。喜欢玩的,跑得快点;不喜欢的,动作慢点。
中村(肇):
每家的孩子都会去学校。所以,最熟悉地区情况的是小学的老师。他们可能会到别的地方上中学,而一般小学都会在本地上。事实上,在这次地震中,小学的班主任起到了社区居委会或者民生委员的作用。所以,如果我们平时就请小学老师来承担这样的脚色分工,怎么样?
井野濑:
地震破坏了行政单位,让行政机制不能正常运转,其所辖区域内的地区行政也就靠不住了。那种情况下,最能发挥作用的是以学校为据点所形成的新的组织。这一点在这次地震中已经很清楚了。
中村(安):
作为志愿者,我也去了避难所。到那一看,到处都贴满了留言条,前来察看交流信息的人很多。没有任何机构能像这样,与地区保持如此密切的关系。
井野濑:
那不是大众传媒的世界,而是一个微型社交的世界。
中村(安):
它成了社区信息中心。其次,食品、水、衣物和鞋袜等配给物资也是以学校为单位分发的。附近的居民听到学校的广播都会聚到学校来。因此,学校同时还是配给中心,其所起的作用真的非常大。
中村(肇):
小学老师经常在社区内奔走家访,非常了解社区内情况。所以,大多数的老师在地震第二天就掌握了孩子们的人身安全情况。通过孩子所形成的这种信息网进而也为我们提供周围邻居的安危情报。老师们从而掌握了社区居民的情况。如今,没有人能像小学老师这样熟知社区情况了。
井野濑:
像现在这样,社区生活缺乏横向联系的时代 , 以孩子为中心所形成的父母交际圈同时也起到了信息网的作用。
中村(肇) :
除此之外,我们就没有一个类似的组织了。
中村(安):
在乡下,村委会等组织会承担类似的工作。可是,像神户那样的城市是不会有那种组织存在的。人们常常提到地域社会或共同体,但是,那并非实际存在的组织。结果,学校不得不代替它承担负责任了。
中村(肇):
是啊。白天其他人都外出了、留在社区内的只有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可以说,是幼儿园和小学在支撑社区。无论你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应急系统设计图来,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信息交流,就毫无用处。因此,像学校这样,平日里相互认识的人经常相聚的场所非常关键。
井野濑:
大家都说,通过此次地震,志愿者活动获得了市民权。我们不能忘了,这是那些被称为受灾志愿者的人们——也就是在遭受震灾的同时,还从事志愿者活动的人们——努力的结果。 他们作为受灾者,最能体会灾民的心情,又熟悉社区情况。相信这在志愿者活动中是很重要。除此之外,印象较深的是,小学高年级到高中阶段的学生所起到的作用比成年人更为突出。大概是因为避难所设在学校,在他们自己的天地里,更容易活动的缘故吧。
中村(安):
我去的长乐小学就是这样的。地震发生后不久,打往学校的咨询电话频繁不断。而担任话务员的则是该小学毕业的初中生志愿者。据说是因为毕业后,个人一直保持着与小学老师的联系。
井野濑:
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充满人情味的交往方式啊。
中村(安): 
否则,很难突然就让他来做什么吧。已经毕业出去的初、高中生比较熟悉学校情况。甚至,有的人也许弟弟、妹妹还在那里学习呢。
井野濑:
对对。所以,他们能马上告诉你哪一个年级、哪一个班。外人怎么知道理科教室在哪儿呢?在我所走访的三所小学中,不知所措的成年人与来去自如的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