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前教育研究 > 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刍议----兼论教育学的未来_03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刍议----兼论教育学的未来_03

2012-07-10

注释:

① 在早期的教育学著作中,学前教育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学者甚至认为,早期的教育学就是儿童教育学,甚至认为德文 pädagogik 译为“教育学”是翻译上的错误,应译为“育儿学”更为准确。参见:季诚钧.“教育学”学科名称刍议.课程·教材·教法.1995,(5):26
② 在《大教学论》一书的第三十一章,夸美纽斯专门写了“论大学”。在这一章的一开篇,他即写道:“我们的方法原不涉及大学里的学习,但是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去说出我们对这于这种学习所持的见解和希望。”在这一章的最后,他又写道:“但是我们必须回到我们的本题,说完关于我们的学校所没有说完的话了。”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的大学在夸美纽斯的心目中尚不属于所要研究的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参见: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26~230
③ 在1978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哲学》一书的第六章中,布鲁贝克专门探讨了“高等教育学”这一命题。早在1957年,在借鉴前苏联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潘懋元 教授已经提出了“高等学校教育学”与“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学”等概念,但尚未论及“高等教育学”。根据现有文献,1978年4月潘懋元教授在《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一文中正式采用了“高等教育学”的用法,放弃了“高等学校教育学”或“高等专业教育学”的提法。 布鲁贝克提出此一概念是在专著中,潘先生提出此一概念是在论文中,虽然时间同在1978年,但考虑到出版的周期,故此认为布鲁贝克首先使用了“高等教育学”这一概念。毫无疑问,时间上的谁先谁后在这里并无实质的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一时间点上,东西方的学者相互独立地提出了同一个重要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也证明了“高等教育学”的产生所具有的必然性。参见: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1~119; 潘懋元.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见:黄宇智编.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17
④“历史偶然性”是德国学者黑克豪森 ( H .Heckhausen ) 提出的制定学科间本质区别的七条标准之一。参见:刘贵华.泛“学科”论.现代大学教育,2002,(2):76
⑤⑥ 详细论述参见:王建华.论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研究,2004,(8)
⑦2006年5月10日 叶澜 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组织的一次题为“困惑与挑战:中国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路向”的学术座谈会上曾作如此表述。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编.安娜·斯达西耶娃专家教育学辅导和专题报告记录汇编(第一辑).1957:175
[2]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见:黄宇智编.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17
[3] 潘懋元.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见:黄宇智编.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27
[4] 阎水金.学前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
[5] 转引自( 南斯拉夫)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3
[6][13] 吴钢.论教育学的终结.教育研究,1995,(7):19
[7]周浩波.论教育学的命运.教育研究,1997,(2):23
[8] 潘懋元 . 高等教育学讲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
[9] 波林.实验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0
[10]卢增绪.高等教育问题初探.台北:南宏图书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一年:26
[11] Altbach ,Philip G. Higher education : a worldwide inventory of center and program . The Orxy Press,2001:2
[12] 季诚钧.“教育学”学科名称刍议.课程·教材·教法,1995,(5):27
[14] (阿根廷)奥利韦拉.比较教育:什么样的知识?见:赵中建,顾建民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17
[15] (日)大河内一男等.教育学的理论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5
[16]转引自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0
[17]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
[18] 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19] 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