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前教育研究 > "顺应"与"引领"_01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顺应"与"引领"_01

2012-07-10

摘要:

   在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一直存在着争论,围绕着"顺应"与"引领",人们各执一词。一味地顺应可能会导致教育的"去教育性"和"反教育性",导致市场的"无序"和"失德"。从教育实践的超越性、学前教育的专业性、社会需要的自利性等来看,教育也有必要对社会需要进行引领,主要体现在关注社会的现实需要与研究课程、专业标准两方面。

(一)教育实践的超越性

  实践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超越的 ,它是人自身对他所处环境的超越。 [1]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 ,它的超越性在于培养出能改造现存世界的人,也即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赋予人以人所独具的实践能力,是教育的基本功能。然而,实践能力作为人的基本特性,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并非是生而具有的,它必须经历一个现实化的历史生成过程,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通过教育,人的这种超越性成为现实,成为一种改造现实的力量。如果我们的高师教育从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只是一味地向市场看齐、向用人单位看齐,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超越性的学生个体?在接受四年的学前教育过程中,各式各样的课程已把学生打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中的“生存者”,其与生俱来的“超越性”品质便在这长年累月的“打造”中消弥遁形。当我们的教育本身不具有“超越性”品质,又何以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具有“超越性”品质、引领社会需要的能力呢?

  高师学前教育的培养定位必须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地域特色,但无论其层次、地域如何,有一个中心是不变的,即高师培养的首先是一个大学生,一个具有基本大学生素养的人。市场经济模式下的高校培养模式虽然与计划经济下象牙塔内的培养模式有很大的差别,但社会对作为大学生的素养的要求并没有改变,更不能降低。教育完全跟着市场的逻辑就会使教育失去自身的自主性,使教育规律在和市场规律的博弈中永远败北。

(二)学前教育的专业性

  与其他类型教育的专业性一样,学前教育的专业性一直是遭受质疑与否定的。 [2][3] 人们认为当一名幼儿园老师并不需要大量的专业训练,甚至以为把一个大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是对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幼儿园老师需要不需要专业的训练在专业圈内看来是无需讨论的,但在幼儿园老师需要多少技能的训练上,不同的高师院校有不同的看法。有些院校顺应市场和幼儿园用人单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礼仪行止,而有些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则强化学生的内在涵养,提高学生对幼儿的观察能力、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等专业素养。前者的培养旨趣更多指向于外,而后者的培养旨趣相对指向于内,这种“内外有别”的培养旨趣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专业认同。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种大异其趣的培养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有所长,前者可能能歌善舞,行止适宜、随机应变,是一个技能型的人,而后者可能善于观察、富有爱心、技巧一般,是一个发展型的人。

  笔者以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园老师,不是一个艺术系的学生,对于一些技能“够用就行”,关键是看四年的大学生活能否培养起学生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国外的幼儿园老师并不像我们国家那样较多关注老师的形象、技能,而更多地重视她们与孩子相处、观察儿童、引导儿童的能力。试想一个能歌善舞的老师如果她不爱孩子、不会观察孩子,不会把她所具有的对艺术的表现力转化为孩子对艺术的表现力,这样的老师于幼儿的发展有何助益呢?任何行业要成为一个专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而且要求从业者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注重专业道德。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合法性遭到质疑,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相对不够的今天, [4] 如果专业群体对自身的专业性不加以维护和坚守,跟在市场后面亦步亦趋的话,学前教育专业地位的丧失将为期不远,而我们自己则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担当了“共谋者”的角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帮凶”,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我们亲手戕害了我们自己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主张坚守我们的“专业人”身份,学会对无序的市场说“不”,用专业的力量逐渐规范与引领市场,以课程设置为抓手,通过与市场的不断互动和对话来建构起我们的专业标准,捍卫学前教育的专业性。

(三)社会需要的自利性

  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转型,在新旧体制交替的时期,混乱与无序是不可避免的。当新的体制与制度还没有确立,旧的体制与制度还没有打破的时候,多元共存可能是一种合理的常态,但如果我们对任何复杂与无序现象都以“多元”一词加以命名与概括的话,则可能会落入多元主义的陷阱。“多元”一词并不是一个包治百病的良药,我们必须警惕它成为一个“借口”,一个“托辞”,凡事以“多元”自居,而不问每一“元”本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是一种听凭市场呼风唤雨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市场与社会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常常是自利的、非理性的,否则历史上也不会出现大量的市场失灵与无序现象。在上个世纪 20、30年代,大量的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幼稚园,使中国幼教形成了“花钱病、富贵病和外国病”的三大病症,严重扰乱了当时的幼教秩序。然而,在当时,国贫民弱,学前教育界还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力量,作为幼教领域的先行者,陶行知、陈鹤琴力主进行中国本土化的幼稚园教育,颁布《幼稚园课程标准》,使学前教育在无序的状态下看到了一个方向标。在我们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作为专业人要承担起新时期的重任,不是要跟着市场、盲信市场,而是要用专业精神来培育市场、引领市场,使市场的发育与教育规律渐行渐近,相得益彰,使我们的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5]

四、如何引领市场

  如何引领的问题至少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即谁来引领,引领什么,如何引领?关于谁来引领的问题,毫无疑问,责任在于专业人本身,因为无法期望市场本身来引领市场。社会既然已赋予我们“专业人”的身份,我们就必须担当起专业人的责任,通过扎实的研究,通过不断的对话与互动建构起为社会所认同的专业形象。至于“引领什么”,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建立起基于专业标准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认同。这里想重点讨论的是如何引领。

(一)关注并研究社会需要

  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前专业队伍的培养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首先要面向社会的现实需要,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框架。如果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只在象牙塔内想像与虚构外面的世界,关起门来办学,想当然地自说自话,那培养出来的人大概只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现实的风吹雨打。培养学前教育的专业人,在当前的社会时空下,必须直面社会现实、研究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现实对幼儿园老师的多元需求。

  在当前幼儿园的用人观念中,“可用型”“技能型”还占据着一定的市场。“可用型”强调的是毕业生入职时间的短期化,有一定的合理性。在高师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学生设计与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缩短其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多为学生创造实习操练的机会。与此同时,提高学生观察、研究儿童的能力,培养其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心。对于“技能型”的择才标准,则要弱化用人单位对艺体技能的要求,提高对观察研究技能的要求。

  不论是“可用型”还是“技能型”的择才标准,高师学前教育的回应方式不是简单地“顺应”或“回避”,而是要有理有节地引导与互动。“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幼儿园的用人观念也不是立刻就能转变的。有效的办法不是“妥协”而是展开持续不断的“互动”,通过对话,通过毕业生的实际表现来转变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从“可用型”向“发展型”转变,选择一个“幼儿园老师”,而不是一个“艺术特长生”。

(二)研究课程标准与专业标准

  用人单位能否改变其择才观念,不在于专业人的布道,而在于毕业生的真实表现。因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的课程设置与专业标准。目前,全国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与专业标准,专业圈内对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展开充分的对话与互动,关于课程与专业的标准仍然普遍地存在着“地方性知识”。如果专业圈内就这个问题还不能达成一定的共识,那么可以想像,我们会以多种声音、多种面孔面对外界。而这种“多种”并不是一种值得庆贺的方式,它从根本上反映了我们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当专业人本身还没有形成一个“共同体”,又何以要求外界承认我们的专业人身份?而且,当我们在试图建构共同体时,是否把广大的用人单位纳进我们的友谊圈,是否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保留她们发言的权利,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个为圈内和圈外人共同认同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它需要大量的实际研究和多方的参与。但如果我们不开始着手进行相关专业标准的制定与研究,那我们永远只能停留在争论的水平上,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证明我们的专业性,证明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竞争力,学前教育的整体事业发展可能就会在争论中慢慢地被消耗掉。

  笔者认为,“顺应”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我们不能总在“权宜”中“苟且生存”。“引领”与“超越”应该成为一种共同的、自觉的追求。关键是我们不能只是争论,我们必须起步。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地方已在制定本地的专业标准,而这些研究必将有助于全国性专业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注释:
① 杨昌勇在 1997年第3期《教育研究》上发表的《也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对鲁洁教授“超越论”的商榷》中提出了四个不同层次的适应:作为对存在的“再生”与“复制”的“维持性适应”;作为满足新的需要、适应“变化”的 “动态性适应”;作为对自己和环境的调整、修正的“改造性适应”;作为对未来变迁的“前瞻性适应”。

参考文献:
[1]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6,(2)
[2]姜瑾. 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的思考. http://www.cnsece.com ,2007年3月30日浏览
[3]简楚瑛. 正视学前教育的地位──学前教育问题初诊. http://www.cnsece.com .2007年1月1日浏览
[4]于冬青.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学前教育研究,2005,(11):27~29
[5] 王海英.学前教育还是教育吗?学前教育研究,2007,(1):6~10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