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顾问论文 > 不是每个小孩都要塑料玩具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不是每个小孩都要塑料玩具

2012-07-10

摘要:

台湾的原住民教育跟大陆的农村幼儿教育面临着相似的误区,就是城市幼儿园化,他们认为有塑料玩具才是好的幼教环境。但本文中作者指出,只要有好老师就是一流的幼儿学校,在多元的、开放的生活环境中,需要相互倾听和理解。

  不要怪一般家长盲目带小孩勤跑才艺班,连谢院长也说「原住民地区信息不足,不像很多都市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文」,所以政府要让原民地区小学均附设幼儿园,购置液晶电视,让他们可以收看原民电视台节目,加强母语教学及文化传承,「让他们不会输在起跑点上」。

  然而,太单纯地处理多元文化问题,会让孩子摔在起跑点上。

  多年前我参与原民幼儿园普设问题讨论时便体会到此种观点上的扭曲与隔阂。原民会普设免费原民幼儿园主张的思考背景里存在着此种城市小孩多学多会的迷思。我说,都市里拼凑缤纷的课程被称为填鸭教育,是亟须改革的;最好的是模仿山林自然环境,看不到纸笔固定化课业,但是蕴藏生活、生命力学习的课程。我问:原民会想要的是原民会所想的城市幼儿园还是我们(专家)所想的好幼儿园;在我们看来,前者是最糟的幼教环境,原民居住的环境是理想的幼教环境,不必再加秋千、翘翘板,不要塑料玩具,只要有好老师就是一流的幼儿学校。

  金马地区也有雷同的「都市幼教憧憬」情结。金马地区拥有全台最高比率的公立幼儿园,师资、设备冠于全台,但还是引颈企盼本岛的美语/才艺补习班。怕小孩输在起跑点上的心态是一样的。

  专家学者主张的理想幼教环境,政府及家长都不屑一顾,招生率爆满的托教机构常是学者口中的恶质教育,媒体又不时渲染幼托老师体罚、家长告老师新闻;总之,各界都不满意幼教质量,各说各话,却看不到交集。这就是台湾社会当前最大的挑战:多元的、开放的生活环境。我们只做到允许大鸣大放,却鲜少相互倾听、理解。

  教育部令下现在各县市正办理「大陆及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种子教师培训,意图分批、分层培训幼儿园老师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实践力;内政部也鼓励托儿所针对外偶家庭进行阅读辅导,甚至以到宅服务方式进入家庭协助新移民子女。政策美意值得嘉许,问题是执行的方式。

  生活在当前台湾文化中,幼教老师很难幸免于「大台湾」心态。我们去年在台北县针对托教机构进行田野调查,深深觉知外籍配偶子女教养问题的「问题性」。譬如,有的老师说「看」得出来幼儿的家庭背景:「看他比较畏缩,不愿开口,就知道是外籍配偶子女」;有些老师说外偶子女发展成长确实较弱,为什么呢:「因为『种』不好、『种族』不好」。指什么呢?父方的种还是母方的种?「都是」。这些都是工作热诚的幼教老师,就是一般善良老百姓。

  这种情形使联想到二、三十年前的原住民。有人说现在新移民的情况正是当年原民的翻版,只是集中于女性性别。原民于今日算是得道了吗?前天才有一千七百家企业欠缴原民就业代金二十亿的报导;显然原民与其它族群之间的相互倾听、理解仍然不够。「大台湾」文化流窜在现在台湾各层面,原民会及金马向往所谓台湾都市幼儿文化,正是单一主流封闭观点的映照。

  现在官方正企图以三天训练出印模(「种子教师」)来,希望快速散播多元文化。不可能的。当整个社会呼叫外籍配偶「越南仔」、「蕃仔」,即使在学校里张灯结彩办理「越南节」,只是凸显他我不同,张扬我高贵的关怀,是伪善,不是真正包容多元的教育课程。

  乡土教育、原住民文化、母语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体的,不该是数个独立项目各编列计划经费分头而行的。一个成熟的多元文化社会是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共生共容的社会。学英语,很好,也可以学法语、德语,跟学习泰雅语、客家话一样,都值得鼓励;至于何者优先,就看人生观以及能力条件。在没有英语环境、英语人才而选择学习英语是愚蠢的投资,原民语也一样,当成人世界找不到原民语与文化时,强押着小孩看电视学语言是大人的傲慢;反之,当充满探索奥妙的自然环境在身边却采购昂贵的流理台、微波炉等舶来品模仿教具,是外行人耽误小孩的发展。

  不要迷思于「你有的我应该都要有」的假公平;你有你的,我有我的,要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才好。这才是落实多元文化的起步。

(2005.04.16  《中国时报》 转载)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