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顾问论文 > 中国发展心理学概况_01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中国发展心理学概况_01

邓 锡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2012-07-10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发展心理学概况,包括中国发展心理学简史,研究领域和开展的国际交流等内容。

 邓赐平 席居哲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中国上海, 200062)

1. 中国发展心理学简史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史,心理学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就儿童发展领域而言,古代的有关论述涉及相当广泛,这些朴素的思想闪现着睿智的灵光。然而,由于历史及文化原因,发展心理学在中国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发展心理学被引介进中国并在这个国度生根开花,始于20世纪初。大约在1919年前后,若干儿童心理学书籍被译成中文。一些学者不满足于对西方相关著作和理论的引介,他们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中国进行了具有先驱性意义的研究。尽管缘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相对零乱,并未形成明晰的框架体系,但作为发展心理学开始扎根中国的标志,这个时期研究者的工作蕴义深远,他们是中国发展心理学的先行者。

  相对而言,下述一些心理学家及其研究则在更大意义上对该领域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是新中国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这些研究者的工作,使中国发展心理学体系日趋完备;他们对发展心理学在新中国的传承贡献卓著,而且他们培养的心理学专业人员,多数成长为心理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这些心理学家包括:潘菽(1897-1988)、左任侠(1901-1997)、陈立(1902-2004)、朱智贤(1908-1991)、刘范(1918-1988)、李伯黍(1914-)等。

  建国后,中国发展心理学的成长一波三折。1949-1958年,中国主要借鉴苏联的经验,同时结合实际,在儿童方位知觉、6、7岁儿童年龄特征比较、词在儿童概念认识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这一阶段以国内对心理学界的批判而告终。1959-1965年,心理学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得以恢复,促成了中国发展心理学在60年代初的第一个繁荣期。这段时间里开展的研究横跨儿童早期到青少年期,尤以幼儿期及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研究居多;关注了儿童发展的生理机制、心理过程、年龄特征等多个领域;在有关儿童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上亦有所突破;196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朱智贤编写)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紧密结合国情、兼容并蓄国内外学术成就、体现中国当时学术水平的发展心理学教材。同时,西方发展心理学的评介工作也逐步展开,皮亚杰(J. Piaget)、瓦龙(H. Wallon)等的理论进入中国,其中左任侠做了大量工作。1966-1976年,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使整个心理学事业濒临毁灭。1976年文革结束,心理学走出低谷,儿童心理学才迎来了发展新纪元。

2.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概览

  整体上讲,发展心理学一直在中国的心理学中占有重要比例,从事这方面教学与实践的学术研究人员较多,学术活动相对活跃。有两个涉及发展心理学的全国学术委员会。第一个是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60年代中国心理学会成立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就是儿童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文革后又首先恢复了该委员会。1984年,考虑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有别,故将其分为两个委员会。现在,作为中国心理学会已成立的15个专业委员会之一,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组织国内外学术活动、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开展学术讨论和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个是中国教育学会下辖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分会,着力于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其参加者既有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亦有从事儿童工作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从历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所递交的论文上看,发展心理学一直占有较大比例。1978年以来,中国心理学会共举行过8届全国性心理学学术会议。1978年(第二届)、1979年(第三届)和1984年(第五届)学术会议收到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约占19%;1981年(第四届)约15%;1987年(第六届)约13%;1993年(第七届)和1997年(第八届)约16%。除第四届和第六届的比例稍低外,其余各届都维持了较大比例。

  从业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报告看,发展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领域所占的比例较高。中国心理学会目前办有两种学术刊物,分别为《心理学报》(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Acta Psycholigica Sinica)和《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办)(Psychological Science)(1990年以前为《心理科学通讯》),均为综合性的心理学期刊。缪小春(2000)曾对1980-1999年这二十年间发表于这两份期刊的发展心理学论文和报告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前10年(80年代)在《心理学报》上占18.7%,在《心理科学》上占24%,平均为21.5%;后10年(90年代)分别为16.9%和21.3%,平均20.5%。比例相当高,超过了在历届心理学会上所占的比重。除了上述两份刊物外,还有其它的期刊登载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报告:比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s)(2002年以前的《心理学动态》)、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主办的《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的《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江西师范大学和中国心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以及各级各类大学和学院的学报等。

  从研究领域上看,这些研究涉及理论探讨、感知觉与动作、认知(包括语言与智力)、个性与社会化(包括情绪)、特殊儿童(含超常与低常)及跨文化研究;从年龄阶段上讲,纵贯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小学儿童、青少年期、中年及老年。1980-1999这20年里,就发表于《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两期刊的发展心理学论文在研究领域和年龄阶段上比例分前后10年作一对比,不难发现,认知领域的研究比重最大,前10年占57.5%,后10年占48.1%,约下降10%;而个性发展和社会化研究在前10年仅占17.8%,后10年则占37.3,约升20%;其它方面的比重均较小。反映了中国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认知(包括语言与智力)和个性与社会化两方面。而年龄阶段上前10年主要集中于小学儿童及幼儿;后10年青少年的比例有所增加;婴儿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的研究偏少。从2000-2003年《心理学报》所载发展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分布情况容易看出,这种特点仍被维持。但也约略看出一些趋势:涉及特殊儿童的文章有所增加;青少年期的研究也在增加(见表1)。

表1 中国发展心理学在研究领域和年龄阶段关注上的分布情况
 
类别 项目 1979-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3年



理论探讨 7.6% 1.1% 1.4%
感知觉与动作 9.8% 4.5% 7.6%
认知(包括语言和智力) 57.5% 48.1% 53.5%
个性与社会化(包括情绪) 17.8% 37.3% 31.9%
特殊儿童(包括超常与低常) 3.7% 4.5% 4.2%
跨文化研究 4.9% 4.4% 1.4%



婴儿期 6.9% 4.5% 3.3%
幼儿期(学前期) 30.4% 26.7% 28.2%
小学儿童 38.6% 30.9% 36.6%
青少年期 16.3% 26.4% 28.4%
中年期 2.9% 3.3% 2.0%
老年期 4.9% 8.1% 1.4%
注: (1) 本表根据缪小春. 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 心理科学, 2001, Vol. 24: 1. 此文乃由2000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学会( ISSBD)双年度年会上所作的报告删减而来。
(2) 2000-2003年的比例是从《心理学报》上所发表的发展心理学方面文章统计得出,以示例证。


  与发展心理学各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相适应,发展心理学的书籍大量出版,数量之多,种类之全,领域之广,乃前所未有。一方面,诸如朱智贤、刘范等人的儿童心理学教材不断被修订重印。朱智贤于60年代主编的《儿童心理学》到1993年修订3次;印次更多,仅1993-1998年5年期间,即有5次。另一方面,一些发展心理学教材陆续印出。涉及人生各发展阶段的书目齐全:如婴儿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毕生发展观已体现于诸多著作之中。而且,各发展领域的著述颇丰:比如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心理研究方法、思维发展、认知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品德发展、个性发展与教育等。再有,发展心理学方面的译作大增,诸如《认知发展》(Flavell)、《心理模块性》(Fodor)、《超越模块性》(Karmiloff-Smith)、《儿童发展》(Berk)等等反映发展心理学研究新进展的书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科普性的书籍纷纷被译成中文。在译作方面,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时效性极强,往往某本书出版不久就能以中文版与读者见面了。还有,此间还出版了不少发展心理学研究文集,涉及儿童认知发展、语言发展、跨文化心理发展、超常儿童心理研究等内容,反映了中国最新的研究成果。此外,大量发展心理学科普读物涌现出来,这些读物有的面向家长、有的面向教师、还有的是直接面向广大青少年,许多作品融心理学的理论于朴素的语言叙述,通俗易懂,非常利于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普及。

  随着发展心理学在中国的迅速成长,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和深入。早在1980年,发展心理学家刘范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是中国发展心理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开端。1987年7月,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ISSBD)在中国北京举行第9届双年会卫星会议,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性的心理学会议,会议上刘范教授当选为ISSBD执委会委员。这次会议的成功及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在国际上影响日前增加,促成了1987年国际心联(IUPsyS)执委会在杭州的召开。这之后,国际心理学会议上出现的包括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在内的中国心理学者的身影越来越多,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机构与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关系。199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26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对中国心理学界来说意义非凡,就是在这个大会上,中国申办2004年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获得成功。2004年8月,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的发展心理工作者与其它心理学领域的同行一道,在自己的首都开展了深入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学者(包括学生)参加人数之多,前所未有。

  如今中国发展心理学已经有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不过目前中国发展心理学重要的研究机构仍主要分布在北京和上海等地。例如在北京,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比较有影响得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有如方富熹教授、方格教授、施建农教授等)、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研究者有如孟昭兰教授、周晓林教授、苏彦婕教授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研究所(研究者有如董奇教授、林崇德教授、陈会昌教授、陈英和教授等);在上海,主要的研究机构有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知名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有如缪小春教授、李其维教授、桑标教授、李晓文教授等)、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者有如李伯黍教授、岑国桢教授、李丹教授)。还有众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散布于各省市师范大学的心理系中,例如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杨丽珠教授,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李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张文新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程利国教授等。

作者简介

邓 锡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发展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