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顾问论文 > 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

朱 家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2012-07-10

摘要:

教师或家长开始懂得要尊重儿童的权利,要"聆听童声"、要"解读童心",换言之,即要在教育现场去分享儿童叙述的活生生的故事,从他们发出的声音中去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潜能和有意义的学习。本文举了取鞋这个事例来告诉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如何去"看见"孩子。

  以前,儿童工作者常依据一个假定:儿童是无能的、消极的、被动的,他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管教。成人总是认为儿童是通过科学发现的、自然形成的、不同的理论解释而成的儿童,例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儿童是性欲创造的,行为主义认为儿童是训练的产物,认知心理学则将儿童视为适应的生物,等等。

  传统的教育由教师或家长决定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不去听取儿童发出的声音。而今,教师或家长开始懂得要尊重儿童的权利,要"聆听童声"、要"解读童心",换言之,即要在教育现场去分享儿童叙述的活生生的故事,从他们发出的声音中去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潜能和有意义的学习。

  批判教育学强调:"没有声音,就没有权力",每一个人,包括年幼的儿童,都有权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他自己生活的世界命名;每一个人都能在参与社会生活中发展潜能,都能享有自我发展、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平等机会。

  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主体,不是被保护、操作或被控制的对象;儿童不能脱离他的世界和每日生活的经验,他们是世界创造者,他们也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他们在进行自我建构和与他人共同建构知识、人格和文化。


  "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是近些年来世界上一些学者们关心的研究课题。

  2000年前后,《一百种儿童的语言》的作者George Forman曾报告了他的研究"儿童的寻常时刻",用摄像片段记录和分析幼儿寻常时刻。

  2001年,Harvard Gardner与 Reggio 合作出版了题为 《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 Making Learning Visible )一书。


  "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是本人在近些年来与一些幼儿园教师或家长一起做的研究。通过从教育现场所提取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及对这些案例的解读、分析和对话,旨在帮助教师或家长更深入地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权利,使他们在真实的教育背景下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准。



"瑞吉欧与中国幼儿教育改革"丛书(总主编 朱家雄)

实际案例:床下取鞋







观察与记录
  睡醒后,烨烨要穿鞋,他发现鞋子在床底下,就想着把鞋取出来。
  一开始,烨烨趴在地上,他尝试用手去取。但是,他的手碰不到鞋子。
  于是,他将自己的身体紧紧地贴着床沿,他这样做,无非是能让自己的手臂伸得更长,从而能使手触摸到更远的地方。但是,他的手还是没有碰到鞋子。
  也许,烨烨已经意识到单靠手臂的长度是不能碰到鞋子的。他站起了身,开始寻找能帮助他取到鞋的工具。他在床铺下面的抽屉里找到了一根绳子。绳子是长长的,他可能会想,绳子比手长,它一定能碰到鞋子。但是,绳子虽然有长度,却没有硬度,绳子也没有碰到鞋子。烨烨尝试用绳子取鞋的办法失败了。
  这时,烨烨坐了起来,他开始尝试用腿去取鞋了。导致他这样做的合理解释应该是,他多少具有一些"腿比手长"的经验。他将一条腿伸到床底下,尝试着用腿去取床下的鞋,他的腿如同钟摆一样在鞋子的周围晃动。
  这一次,他的脚碰到了鞋,但是,他仍然无法取出鞋。
  他开始把两条腿一起伸到了床底下,有趣的是,他还用两只手紧紧地勾住床的侧板,这样做能使身体更多地进入床的底下,从而使两条腿更接近鞋。
  这一招起作用了,他的两只脚夹住一只鞋子,双腿如时针,按顺时针方向移动,将鞋慢慢地移出了床底。
  之后,烨烨用同样的方法取出了另一只鞋。




重温与对话


专家甲: 把鞋子从床底下取出来,这件事情十分寻常,一般不会引人注意。但是,从去取鞋的一开始,你就把目光对准了这个孩子,并用摄像机把这个取鞋的过程记录了下来,你能不能说说,你为什么会这样做?
教师甲: 当初,我的想法很简单。平日里,如果鞋子被碰到了床底下,孩子们一般会向教师求助,但是,这次烨烨却尝试着自己去取鞋了。那时,我有点好奇,我曾想过,孩子自主地去解决这个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说句实话,关注烨烨取鞋过程,究竟是否会有价值,在当时我心里也没有底,虽然我比较了解这个孩子,但我无法猜度究竟会发生些什么,正如瑞吉欧的教师所讲的,"跟孩子在一起,正如跟1/3的确定性和2/3的不确定性在一起。"
专家甲: 那你拍完取鞋的过程之后又有些什么感想呢?
教师甲: 这段录像我看过好几遍,越看,我觉得越惊讶,也越兴奋。惊讶的是,烨烨竟然这么能干,他还只是一个托班的孩子(2岁多一点),就已经能想出这么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兴奋的是,观察烨烨取鞋的行为,让我发现了孩子有多么大的潜力。
教师乙: 是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难以想象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有这么大的能力。按我对孩子的认识,我会认为孩子至多想到用手去拿,拿不到就去找教师。
专家甲: 我认为,这就是强调关注儿童寻常时刻的行为的价值所在。美国麻省大学教授乔治福门(George Forman)教授说过,"通过寻常时刻,你会发现一个能干、自主的儿童"。说孩子能干,人们往往是指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能想出很多办法,是一个能干的问题解决者,然而,换一个角度看,解决问题是孩子学习的最好途径,能让他获取很多经验,我们能在关注儿童寻常时刻中看到儿童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儿童是能干的学习者。
教师丙: 在观看录像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段:烨烨用手取不到鞋,就找来了一根长长的绳子,用它取鞋,但是,绳子并没有帮助他取出鞋子,他把绳子扔在床上,改用其他的方法。我认为,这一小段录像至少让我获得以下两个心得:(1)在解决问题时,孩子往往会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在这里,孩子已有的经验就是:"手太短,绳子比手长,所以可以用绳子取出鞋子"。(2)通过尝试,长长的绳子并没有帮助他取到鞋子,这时,也许他获得了"绳子虽长,但是太软,不能用作取鞋的工具"的经验。
专家乙: 在录像中,能引起人们关注的片段有好几个。例如,在用手或绳取鞋都失败后,孩子开始尝试用脚去取鞋了,能够这样做的合理解释是,可能他当时多少有一点关于"腿比手长"的经验。又如,他用手勾住档板,使劲地将身体往床底下塞,能够这样做的合理解释是,可能他当时多少有一点"身体越往里,腿就越长"的经验。......
专家甲: 我认为有这样的经验,并不等于他已经有了这些概念,这就是说,年龄仅两岁多一点的烨烨,在他的头脑中还没有也不可能有这些很清晰的概念:"手太短,绳子比手长,所以可以用绳子取出鞋子"、"绳子虽长,但是太软,不能用作取鞋的工具"、"身体越往里,腿就越长",等等,因为这些概念的形成有赖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烨烨是在运用这些"模糊的"经验解决从床底下取鞋的问题,整个的过程,是他尝试原有经验的过程,是他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也是他修正以往错误经验的过程。我认为,这个过程有益于他对概念的建构,儿童清晰的概念就是其经历了许多这样尝试经验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概念一旦形成,儿童即可"举一反三",即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解决问题。
教师乙: 录像的许多片段让我似乎感到,对于孩子的学习而言,失败不是一件坏事,失败,能让孩子获取"印象更为深刻的"经验;失败,能让孩子改变或修正原有的经验。
专家甲: 说得很不错。在成人眼里,失败也许不是一件好事。其实,失败能使儿童产生认知冲突,这对于儿童获取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经由抽象而形成概念,是不可缺或的。因此,在许多情景下,让幼儿通过操作去尝试错误,而不是轻易地将答案告诉幼儿,这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实施教育时常会运用的一种策略。
教师丙: 我同意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操作,去尝试错误,去建构知识是重要的。我的问题是,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这是不是说,教师的作用是安排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做,教师应在一边观察和记录,或者当幼儿出现争执时,教师去协调矛盾,等等?
教师甲: 在记录的过程中,有好几次,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要帮烨烨一把,使他能把鞋取出来。我们拍摄下孩子的取鞋过程,不只是为了关注孩子,欣赏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理解孩子,为我们教师更好地给予孩子以适合其需要和发展水平的教育回应提供依据。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似乎觉得教师应该再做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
专家乙: 我同意这个观点。观察和记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教师看到儿童的学习过程,从而理解孩子,并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促进孩子的发展。其实,当幼儿园教师是不容易的,当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则更难。我认为,难就难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上,这就是说,教师既要按教育、教学的规律办事,又必须有相当的灵活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专家甲: 就这段录像所示的这个取鞋过程而言,我并不认为教师应对烨烨作任何的干预或指导。我的理由是,整个的取鞋过程是烨烨自己发起的,他富有动机,又饶有兴趣地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在解决问题,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游戏的过程,是烨烨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获得经验的过程。我的建议是,能不能将这段录像放映给烨烨和他的同伴看,然后,教师与他们一起讨论一些问题,例如:"绳子能不能帮助烨烨取到鞋?""什么东西能帮助烨烨取到鞋?""烨烨取鞋为什么要用两个脚?"......我认为,这样做也许对有些孩子会有帮助。
教师丙: 这样做真的有用吗?
专家甲: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所以,我用了"也许"两个字,这意味着"也许会有帮助","也许没有帮助"。我认为,注重过程的教育不能那么功利,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学习的,同样的情景,他们会获得不同的体验和经验。因此,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条件,对幼儿提出质疑和挑战,会有益于他们的发展。
专家乙: 我赞成这样的"重温"过程,而且,我认为"重温"过程发生在一组儿童和教师之中,就更具意义,这就是说,合作学习会更有益于儿童的知识和人格建构。
教师甲: 我想,我们教师也需要这样的"重温"过程,在多看几遍录像后,特别是在讨论后,我对孩子的行为和教师该怎么办等问题上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对我而言,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教师乙、丙: 我们也有同样的体会。
反思与启示


  孩子自己在床下取鞋的过程,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的学习过程,即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经验的过程。"床下取鞋"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对幼儿而言,有意义的学习就发生在其中。让人感叹的是,孩子是有潜能的,他的能力超出我们的估计;让人信服的是,给予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不要太多地去干预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那么,也许孩子有望得到更多的东西。

  尝试错误,对于孩子的学习是有价值的,"试误"能导致幼儿认知冲突,能有益于知识的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当孩子处于失败状态时,教师不要急着给予帮助,而要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处理。

  观察和记录,有益于教师解读孩子的行为,解读孩子的建构知识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之余,对于教师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能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即"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


*此文章是根据 "日本儿童学会"(2005年9月召开)的发言稿,由CRN摘编。
作者简介

朱 家雄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朱 家雄 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学术委员会顾问,环太平洋地区学前教育研究会(PECERA)中国大陆委员会主席,任《欧洲学前教育研究》、《环太平洋地区学前教育研究》等国际学术期刊国际编委。 学术研究和教学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稚园课程等方面。曾主持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著、译著和教材数十种,论文百餘篇,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的奖项多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朱家雄学前教育研究: href="http://www.zhujx.com/" target="_blank">http://www.zhujx.com/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