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世界学前教育报告 > 中国香港 > 【香港】香港的资优教育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香港】香港的资优教育

合田 美穗(香港中文大学兼任副教授、静冈产业大学兼职讲师)
2012-07-10

摘要:

香港是近年积极推广资优教育的亚洲地区之一,政府、民间团体、传媒及家长都十分关心资优教育。但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资优教育却没有取得显著成效。近几年,可以说香港的资优教育终于走上了正轨,但是政策和相关支援还不完善。最近, 优资教育开始将目光投向"双重特殊资优儿(即有发展障碍的资优儿童)", 当务之急是如何进行对这些儿童的支援。

  香港是近年积极推广资优教育的亚洲地区之一,政府、民间团体、传媒及家长都十分关心资优教育。但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资优教育却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二战结束后至1960年代,香港由于来自大陆的人口激增,再加上本地出生率达到最高峰,所以政府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而致力于基本教育的普及,此阶段对特别教育的关心程度较弱。进入1970年代和8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起飞和对人材的需求,香港政府开始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及职业训练。在此阶段,由于对西方新兴的资优教育不太了解,同时也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无力发展资优教育。所以在1980年代以前,不论是资优生还是发展障碍学生都在同一课堂接受相同的基本教育,资优生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甚至被当作发展障碍学生看待。

  鉴于社会对资优教育的渴求及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加强,进入1990年代后,香港政府开始拓展资优教育。1990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了《第四号报告书》,就资优儿童的定义和教育服务的需要进行了探讨。由此,香港教育局(以前为香港教育署)开始在中小学实施资优教育,香港的资优教育向初步发展迈出了一步。

  过去香港认定资优的标准是智商达到130以上为资优,达到150以上为特别资优。但是,现今智商不再是判断资优的唯一标准,只要在某一方面(如音乐、绘画、说话技巧、运动、数学、记忆力、创意、分析、领导能力及机械技能等)有超人的能力,即使智商未达到130,也可以鉴定为资优儿。香港早于1990年教育统筹委员会撰写的《第四号报告书》中已将多元化才能作为界定资优的方针,该报告书其实是引用美国联邦教育局对资优的多元定义。如何发掘资优生?按照香港政府的说明指南,鉴别资优学生不能单纯依据智力测验的结果,教师及家长应从不同角度了解儿童在各方面的潜能,多观察儿童的兴趣、学习方式、态度、成绩等,从而了解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和发展空间。评估应采用阶段性及多角度的标准,避免采用单一的考试方式或一次性鉴定的方法。学校应成立教师小组,专门负责资优生的推荐及鉴定工作。并将资优生名单推荐给政府,以资培养。

  香港教育局于1994年至1997年的四年间,在19所小学进行了“学业成绩卓越学生校本课程”。具有讽刺意义的结果是,这个计划选拔成绩优异者进行特别精英教育,违背资优教育的多元化大原则。所选者其实不一定是资优,资优也不一定被选上。教育局表示试验结果显示校本课程不但对资优学生产生正面的效果,也为其他学生带来裨益,并有助教师改变教学态度及加强教学策略和技巧。学校推广资优教育有两大模式:第一是全班式,鼓励老师把资优教育的元素融入正规教学之中,包括领导才能和创意思考等等。同时亦鼓励分组教学,从而根据学生的特质和能力以提供专门的训练;第二是抽离式,选拔精英,让他们接受课堂外更有系统的培训。此外,教育局在1995年根据《第四号报告书》的建议,成立了“冯汉柱资优教育中心”,作为资优教育的中心机构。

  到了千禧年以后,香港才真正落实中学的资优教育。教育局于2001年推出“特别资优学生培育支持计划”,通过全港各中学的提名,选取合适的学生,成为该计划的培训学员。具体的做法是中学按教育局的鉴定指南,由教师推荐合适的学生。家长及学生也可以向校方自荐,最后由校方决定名单,呈交教育局资优教育组。从2001年至2008年的七年间,约有7000名来自约300所中学的学生获得学校提名成为该计划的学员。与“学业成绩卓越学生校本课程”不同,该计划的鉴别标准不再是仅看学业成绩,智力测验结果以及体育、艺术、音乐及科技等方面的才能也是考察要素,实现了多元化的标准。该计划提供的课程大部分是免费的,只有个别大学学分课程由有关大学收取学费,而大学也设减免机制,以确保低收入的家庭的资优生也得到照顾。资优生也被派往海外进行比赛。最初计划由政府指定不同组织协办,香港资优教育学院(慈善家及政府各出一亿兴建)在2008年8月成立以来,它被委任成为该计划的训练中心,为10至18岁资优生提供相关教育服务,培训课程及甄选活动。该计划除选拔、培育及支持资优生外,与多所大专院校或相关机构合作,对资优生的家长及班中有资优生老师也举办多项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

  香港的资优教育虽然近年有明显的发展,但不完善的地方亦彼彼皆是。第一,推荐制的问题。现存制度由学校鉴定并推荐资优生。但是如果校方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被荐者多是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是资优生。资优生却未必被发掘出来,甚至被看作问题看待。第二,培训的问题。香港缺乏培训资优生的专门学校及人材,“特别资优学生培育支持计划”下所提供的课程为短期并重视基础的课程,不能真正将资优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政府、大学及教育学院之间对资优教育也缺乏系统性的合作。第三,支持的问题。香港政府相对较重视资优教育,但对学习障碍的支持却严重不足,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实,资优教育支持与学习障碍支持两者不可分离。很多资优生都有情绪及行为问题,部分甚至需要学习障碍支持才能将隐藏的潜质发挥出来。在现存制度下,这些“隐蔽资优生”难有出头之日。

  2009年3月,香港资优教育学院开始推行“寻找双重特殊资优儿计划”。“双重特殊资优儿”是指智能优异的资优生,却同时被评定有其他特殊教育需要 (如自闭症、读写障碍或缺乏专注力/过度活跃症等) 的儿童。现阶段,对双重特殊资优儿的了解及支持还处于开始阶段,尚有待改善。该计划正针对双重特殊资优儿及其家庭的需要,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及支持服务。为了应付香港资优儿童缺乏适当的支持的问题,最近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等的专家以个人的身份,开始支持有行为和情绪上有问题的资优儿童。得到协助的只占小部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是目前香港资优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作者简介

合田 美穗 (香港中文大学兼任副教授、静冈产业大学兼职讲师)

现职: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日本研究学系兼任副教授(2001年~现在),静冈产业大学兼职讲师(2010年~现在)。研究领域: 历史社会学、东南亚及香港社会研究、民族认同研究,民族支援及特殊教育比较研究。研究经历及工作经历: 通过文部省亚洲留学制度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留学(1996年~1998年)。担任甲南女子大学、园田学园女子大学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兼职讲师(1995年~2000年)。文学博士(社会学)(1999年,甲南女子大学)。所加入学会: 日本华侨华人学会,日中社会学会。 主要出版著作:《日本人与中国人共用的发展障碍手册 了解发展障碍多一些》(中日文双语。日文书名为《日本人と中国人が共に使える発達障害ガイドブック  発達障害について知りたい!》),向日葵出版社、香港、(2011年)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