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点评 > "国十条"能否真正"带来学前教育发展的春天"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国十条"能否真正"带来学前教育发展的春天"

2012-07-10

摘要:

为了解决日渐紧迫的"入园难"问题,2010年冬天, 国务院相继发布了两则指导学前教育工作的政策,这就是当下为多方热议的学前教育"国五条"和"国十条"。作者从公办园、民办园、家长特别是农民工家长的角度分析了这些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认为我们对"学前教育的春天到来"应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相禹

●新闻回放:

  近年来,全国政协会议关于“学前教育”的提案不断增加,引发多方热议,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入园难”等学前教育领域的突出矛盾已经成为与“住房难”、“就医难”相提并论的民生问题,公众渐涨的呼声、媒体轮番的报道,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2010年11月2日,国家总理温家宝亲自视察了北京的两所幼儿园,明确提出“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到重要位置”。11月3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措施,明确提出五条政策举措,包括“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强化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管理”,简称“国五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11月24日,在“国五条”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总共十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之前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五项政策措施。这就是当下为多方热议的学前教育“国五条”和“国十条”。12月1日,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国十条”,在全国范围内部署近三年的学前教育工作。随后,各地方也陆续出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的路线图。

●点评:

  这一系列政策和条文的出台昭示着学前教育事业已经进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视线,各级政府要花大力气来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似乎一段时间以来被人们遗忘的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但也有学者表示对此持“谨慎的乐观”。

(一)各方观点

  公办园欢欣鼓舞:作为“性价比”较高的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代表,在此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成为重点发展对象。文件提出加大政府投入,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扩大公办资源,将“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作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国十条”无疑对于公办园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民办园难掩隐忧:尽管“国十条”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在大力发展公办园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园,如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以及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等诸多环节与公办园具有同等地位,似乎这些都是对民办园发展的利好政策,但实际上,对于民办园而言,市场的需求和认可是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市场需求必定是差异化的。但对于“普惠型民办园”的标准,以及如何发展“普惠型民办园”,都没有具体的规定,更多的民办园难掩隐忧。

  家长难见其利:一项网上针对家长的调查表明,家长并不关心宏观层面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导向,他们更关心政策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能否真正让优质资源覆盖到自己孩子,收费能否让自己接受,而不仅仅是“看上去很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现在的学位需求?国家提出的三年内实现“公私同价”的目标是否是一个虚幻的泡影?困扰家长已久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能否得以根治?这些使得“国十条”为家长带来的切身利益难以得见。

  微弱却不容忽视的声音: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民工群体进入城市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其子女的受教育权理应得到重视。“两为主”政策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有了一定的保障,而数量更为庞大的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则还徘徊在人们视野边缘。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扩大城市学前资源,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结合规划纲要落实“十二五”教育任务,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坚持促进教育公平,在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因地制宜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但在“国十条”中,只是简单一句话“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具体措施却只字未提。

(二)对“学前教育的春天到来”应持谨慎的乐观

  “国五条”和“国十条”为各级政府今后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定出了方向。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认为,“国五条”的核心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普及学前教育。而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是解决农村边远地区和贫困老百姓的学前教育机会均衡问题。向弱势群体、农村地区、最基层才是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2010年12月10日举办的“首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燕教授强调,来自社会底层自发形成的学前教育作为“第三种力量”,为流动儿童提供了最基本的学前教育,他们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制衡目前社会上教育的功利化、权贵化的现状,实现教育公平不无启示作用。

  然而,政策的贯彻落实仍面临一些“门槛”。虽然“国五条”针对的都是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状况,也触及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但若要真正贯彻落实仍面临很多问题。倾斜政策能否落实?不落实后怎么问责?北京师范大学张燕教授也担心,如果只是盲目“大干快建”幼儿园,而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财政保障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容易陷入一种“短视”的盲目发展,甚至成为某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而锦上添花的工程,造成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对学前教育的功能、性质定位不清。

  此次“国十条”的出台明显表明国家希望强化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这固然是好事。然而,“国五条”和“国十条”是否真正能够“剑指”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症结?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究竟何在?如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学前教育的资源该如何配置?是遵循统一的标准还是考虑地方差异?在阶段性的行动计划中,哪些地区、哪些园所、哪类群体应优先发展?如何确立配套的财政保障措施和监管措施?

  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等原点性问题界定不清的前提下,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会不会走偏?在社会力量办园已经占据主体地位的现实条件下,是否会引发“国进民退”?在这轮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浪潮中,如何保障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在现有财政投入体制没有改革,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不明的条件下,很有可能造成“政府花纳税人的钱建的公办园,却是只能供少数孩子享用的‘豪华园’、‘贵族园’” 。在“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潮流下,政府如何重新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只有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才可能真正在丛生的乱象中拨开迷雾,破解学前教育发展的难题,真正地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才有可能真正到来。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