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点评 > 走进小人国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走进小人国

2012-07-10

摘要:

一部片名为《小人国》的纪录片,站在儿童的视角记录了他们自己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需要得到成人们的尊重、引导和保护,需要回归自然和游戏。幼儿园不应该成人化,而要建立一个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希

  北京郊外,巴学园幼儿园。

  每天早上,四岁的辰辰都在门口静静地等待她的好朋友南德,等待从夏天一直到冬天,无论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五岁的“孩子王”池亦洋,身高力壮,一副“老大”风范,经常口出“狂言”、“欺负”别的孩子。几番冲突,小朋友一个个地离他远去…小朋友有了冲突,他挺身而出,迅速而公正地解决了他们的矛盾,带领一群小男孩玩起了游戏,俨然一位小将军。

  两岁的锡坤想知道垃圾桶的肚子到底有多大,一次次地打开垃圾桶,把比自己的头还大的足球、大家的鞋子都扔进了垃圾桶……

  小女孩一脸享受,张开双臂,嘴里反复唱着“我要呼吸新风景、新的风景,新风景!”。

  女孩子豆豆哭着说:“我今天要大发雷霆。”

  男孩坐在门口的楼梯上,大声地叫嚷着。

  ……

  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巴学园有,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有,纪录片《小人国》以几个孩子为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几乎快要被成人世界掩盖和遗忘的儿童世界,向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成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你了解孩子吗?你了解孩子的世界吗?这部时长仅80分钟的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解答了上述问题。

(一)作为“人”的孩子:需要尊重和自由

  片名《小人国》中的“人”字涵盖了记录片的核心,在影片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和所有成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方式和能力,比如说辰辰的等待、池亦洋的霸道、锡坤的探索,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必然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也许没有说出来,也许成人无法理解,但是却真实地存在着。作为成人,面对同样是“人”的孩子,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其实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是平等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存在,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不做过多的干涉。就如巴学园里的老师,也许并不能理解辰辰的独自等待,但是却尊重她的意愿和行为,并给与其独自等待的自由。张同道导演的一句话也许能够很好地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孩子的行为:“当我们还不了解孩子为什么做一个动作的时候,只要他没有伤害别人和自己,就让他去做,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动作对他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成人并不能做到真正地尊重孩子。我们往往低估孩子的能力,把孩子当做“弱者”和“无知者”,以为孩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将自己的想法、喜好、处事方式和规则强加于孩子身上。对于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在成人看来的“反常现象”,往往谈虎色变,强行压制,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样,也许孩子就真的朝着成人希望的方向发展了,可是他却失去了一个人所具有的被尊重、被平等对待和自由选择的基本权利,这样的孩子会是真的快乐和幸福吗?可能有不少成人会给巴学园里的孩子扣上“问题儿童”的帽子。甚至不少家长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暗自庆幸“幸好我的孩子不是这样的。”其实,所有的孩子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只是其特别之处也许刚萌芽,就已被敏感谨慎的成人扼杀了,所以在这个提倡个性的时代,我们才会看到越来越多长相不一、行为方式却出奇一致、具有越来越多共性的孩子。

  如果,成人能够摒弃“以权威自居”的身段,放低姿态,以尊重、平等的心态与孩子对话,在制止孩子的行为之前想一想:我这样做是否尊重了孩子,这是否是他想要的?然后多一些倾听和观察,多给孩子一些自我表达、自我选择和自我展现的机会,我们的孩子也许会更可爱。

(二)作为“小人”的孩子:需要保护和引导

  从“人”到“小人”,体现了一种儿童观:孩子首先是一个人,具有人的共同特点,其次是一个孩子,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特性:“小”即身心发展不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可能是片面的,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面对这样的个体,作为成人,既要看到其弱小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

  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成人保护他们的身体、生命、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内心的纯净。就如巴学园的老师,在下雪的日子给固然等待的辰辰系上厚围巾,以无声的方式既保护了她的身体,也保护了她细腻的情感和耐心;放学后把锡坤扔进垃圾桶里的鞋子等物品一一捡回来,以悄然的方式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面对其他家长提出的让池亦洋离开幼儿园的要求,坚持把他留下来,并说他给整个园的孩子树立了男子汉的榜样,以宽容和积极的态度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孩子是处于发展中的,成人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适宜的引导,激发孩子潜能的激发,让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绝非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如影片中的老师,陪锡坤探索被他撒落一地的珠子,同时不着痕迹地引导他将珠子扫成一堆,放回筐里。既充分满足了锡坤在特定阶段的探索欲望,又进行了有建设性的行为引导,使他逐渐学会如何将东西归位。

(三)作为“国家”的儿童世界:需要了解和顺应

  “小人国”三个字,将儿童世界比喻成一个国家,作为一个国家,就有自己独立的秩序、规则、价值体系和行为处事方式等,这些也许是成人永远都不懂的。成人不能一味地将成人世界的规则强加于儿童世界,要试着了解儿童这个国家,并顺应这个国家的规则和秩序。

  纪录片的最后,孩子们在雪地里奔跑追逐,雪地里大大小小脚印恣意延伸,天空中欢快的笑声时时回荡,我想这就是“小人国”应有画面:更多的自然、更多的游戏、更多的欢笑。这样的场景让我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没有幼儿园、没有太多关于上学的记忆,有的只是玩耍和游戏:在屋前随便一吆喝,就能叫来三五个伙伴,一起挽起裤脚在小河里摸田螺抓螃蟹、在水渠里拦网捞小鱼、在田间的稻草堆上打滚、躺在屋顶纳凉看星星、到山上摘野果子、听奶奶讲古老的传说、跟着爷爷放牛、在空地上玩老鹰捉小鸡……回想起来,仍觉得幸福与快乐。原以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孩子们的生活应更为丰富多彩,可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的孩子就像生活在一个时间的格子里,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起床、去幼儿园、吃早点、主题活动、喝水、户外活动、蒙氏活动、吃午饭、午睡、吃午点、主题活动、户外活动、吃晚饭、离园、上各种兴趣班、回家、睡觉;幼儿园的生活占据了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不在幼儿园的时间少有玩伴、少有真正的游戏,少有与大自然的接触,陪伴他们的更多的是成人、高楼大厦、麦当劳、肯德基和电视机。儿童被早早地塞进了成人世界,儿童世界正逐渐消逝。

  既然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也许在幼儿园里更容易找到儿童的世界。的确,现在的幼儿园越来越提倡游戏性,但只是将教育活动游戏化,而不是纯粹的游戏。任何游戏在开展之前都要经过作为教师的成人的一番讨论和反复检验:这个游戏是否能促进儿童的发展?能促进儿童哪些方面的发展?然后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经过了成人的改造、赋予了成人的意志的游戏。这样的的游戏已经变异了,远离了游戏的本源指向——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如果我们可以试着多问问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活动?然后给他们一些自由游戏和活动的机会和时间,即使是远远地看着,也会感受到更多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的纯粹的快乐。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