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点评 > 中国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分析报告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中国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分析报告

2012-07-10

摘要:

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以及国家和谐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在农村出生率下降,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等现实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的布局调整是怎样开展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张怡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关键问题。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2003年-2007年)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总目标,特别指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难点所在。农村学前教育的进步不仅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一个关系到农村幼儿能否顺利享受学前教育、关系到农村幼教能否长久顺利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以及国家和谐社会发展的大问题。

一、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产生的背景

  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问题的提出是基于一定的现实背景,同时相关政策的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布局调整的开端。

(一)现实背景
1.农村出生率下降的客观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强有力地推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学前幼儿人数减少。据一项对中西部6省区的调查显示,0-14岁年龄段的儿童数量普遍减少,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持续降低,其中,河南由2001年的25.94%下降到2005年的21.14%;陕西由25%下降到19.76%;内蒙古由21.28%下降到17.1%;广西和云南由于少数民族比较集中和准生二胎,人口下降的幅度尽管要小一些,但也呈下降趋势,2005年比2001年分别下降了2.48%和1.95%。 学前幼儿人数的减少客观上也影响了农村幼儿园的生源。

2.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速,带来了人口的大量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动到大城市务工,成为"外出打工者",这些青壮年一般或在打工地生育,或在务工城市稳定后便举家迁移,导致农村中学龄前孩子的数量也大幅减少。

3.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人口流动和出生率下降的客观条件导致了农村幼儿园生源减少,从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上催发了幼儿园布局调整的需求。但是,进行布局调整从根本上讲还是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截至2002年底,我国农村地区幼儿园数为4.91万所,县镇幼儿园3.33万所,占全国总幼儿园数的73.7%。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在农村应运而生,包括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办幼儿园、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家庭式的养育所等。有很多幼儿园/所布点分散、规模偏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发展缓慢,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还有"两间房子一院落,两位老师一群娃"这样的现象存在,可见农村幼儿园是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的,长期是处于无管理、无引导的自然发展状况。另外,由于布局不合理,有些幼儿园/所过于集中,重复设置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但规模小、设施差、总体水平偏低;而有些村则没有幼儿园,造成幼儿无法入园接受教育。这种分散的园所也使乡(镇)教委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存在很多隐患。

  因此,为了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保证幼儿能够入园接受教育、提高管理效率,对农村幼儿园进行布局调整是势在必行的。

(二)政策背景

  国家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的推行又从客观上为幼儿园布局调整提供了可行性。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人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规定》中提到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剩余资源优先用来发展幼儿教育。因此,这一政策的颁布,也为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提供了依据。

二、布局调整方式及效果
(一)布局调整方式

  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方式主要是"撤"、"并"的方式。同时加强乡(镇)政府对发展幼儿教育的主体责任。由乡(镇)政府来承担管理责任,加强统筹。在对当地情况进行认真调研、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优化组合。一方面是根据自然村的分布情况,进一步调整村办幼儿园的布局,合班并园,将距离较近、人数较少、条件简陋的单个幼儿班,尽量合并到条件较好的幼儿园,优化资源配置,有计划地建成一批符合基本办园标准的农村幼儿园。其次,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按照"就近入园、扩大规模、村级联办"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村办幼儿园。再次,是加强乡(镇)中心园的建设,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中心园与其他园师资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整体素质。

(二)布局调整效果
1.成效

  通过对农村幼儿园的综合管理和布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例如,河北省就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推进农村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建立了以公办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新体制,抓住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契机带动了幼教事业的发展;内蒙古扎兰市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兴办了中心幼儿园,两年的时间,扎兰屯所辖的15个乡镇或办事处都建起了一所公办中心园,玩教具配置也满足了幼儿需求,保证了幼儿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2.隐患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在进行布局调整的时候也涌现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在进行布局调整、撤并幼儿园的时候直接取消了农村小学附设的学前班,但是,根据我国农村教育的实情,在小学附设学前班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家长和幼儿学前教育的需要,其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幼儿进行入学准备、缓解家庭教育压力,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在取消学前班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现实的情况,可以帮助完善小学附设学前班的教学内容和改善师资,减轻其"小学化"倾向,以便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农村幼教的覆盖面。

  另外,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简单化的倾向,不顾实际情况撤销幼儿园。造成了有些地方"孩子没学上"的后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园所的布局调整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比如在一些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就不适宜撤销当地的幼儿园,而是仍需保留原有的教学点,避免因为布局调整而造成幼儿没有地方上学的现象产生。

三、反思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结合我国农村幼教发展现实情况和国家政策调整状况对农村幼儿园进行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应对了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同时对于农村幼教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当然,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持续的努力。笔者认为,在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广泛吸引资源,灵活开展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当地的乡土传统文化资源,例如民间游戏、童谣戏曲、手工艺品等,立足实际,丰富幼教课程内容,促进农村幼教的可持续发展。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