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儿童科学 > 母子间相互作用和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母子间相互作用和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小林 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2012-07-10

摘要:

本章将对母子间相互作用与语言能力的发达之间的关系作一番考察。母子间建立起的亲情纽带推动了语言的发达,在模仿发音的过程中, 婴儿与母亲思考同样的事物, 共同拥有相关信息, 并吸收母亲发出的每一个单词, 从而将语言记忆在脑中,对家庭和社会的形成至为重要的口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掌握的。

  本章将对母子间相互作用与语言能力的发达之间的关系作一番考察。

  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介绍过, 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会伴随着母亲的柔声倾诉舞动身体尤其是小手,婴儿舞动身体时的节奏除了比母亲说话的节奏略慢半拍,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这样的现象连同母子间建立起的亲情纽带推动了语言的发达。那么,这样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婴儿不吸食母乳是无法生存的。注意观察母乳喂养, 会发现婴儿吸吮乳头时会有吸吸停停的节奏。婴儿停止吸吮时似乎是在期待着母亲的反应。这时母亲往往会温柔地轻轻摇动婴儿的身体,或是模仿婴儿的咿呀学语声, 或是对着婴儿说一些诸如“怎么了?”、“要吃奶吧”之类的话。当然, 如果是采取人工喂养, 则会摇动奶瓶逗弄婴儿。 那样, 婴儿就又开始用力吸奶了。

  到了出生八周后, 如果不主动摇动婴儿的身体或奶瓶来逗弄他们, 婴儿会把奶头吐出, 并发出“啊啊”、“喔喔”的牙牙学语声, 好像在渴望母亲逗弄自己或对自己说话。母子间的相互作用正是通过母亲摇动婴儿的身体逗弄婴儿、对着婴儿说话或是婴儿的牙牙学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婴儿在出生十二周后, 更会频繁地发出咿呀声, 母亲也会模仿这种咿呀声, 发出一些没有特别意思的声音, 或是用婴幼儿的语言对婴儿说话。如果母亲不作出反应,婴儿会在短时间内连续两次发出咿呀声。

  对于婴儿发出的咿呀声,母亲总是会迅速、自然地作出反应,这被称作“鹦鹉学舌”。这样的交流即母子相互模仿对方的发音对发展婴儿的语言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亲模仿出生仅三、四个月的孩子发出的声音最初与婴儿的咿呀声一样, 是非语言的声音, 是一种单纯的模仿。因为母亲为呼应孩子特意发出的含意不明的声音里含母音较多, 与婴儿的声音极其相像。

  另一方面, 婴儿也渐渐学会象母亲那样鹦鹉学舌。据说出生四个月后, 模仿率高达50%以上。当然, 这样的交流在婴儿感受到母亲深沉的爱和生存的喜悦时显得尤为活跃。因此这样的咿呀声被称为愉快信号。

  母亲的鹦鹉学舌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不断发展, 根据母子所处的状况, 逐渐开始使用有实际意义的单词。并且, 尽管本人可能未曾意识到, 母亲对着婴儿说话时比起和丈夫或其他亲人说话时的音调更高, 语速更慢, 更加抑扬顿挫。只要稍作回忆, 马上会意识到这一特征。我们把这样的语言称作母亲的语言。事实上, 积极参与育儿的父亲对着婴儿说话时也会用这样的语气, 所以也统称其为育儿语言。

  在互相模仿发音的过程中, 婴儿与母亲思考同样的事物, 共同拥有相关信息, 并吸收母亲发出的每一个单词, 从而将语言记忆在脑中。

  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作用首先表现在新生儿时期婴儿的身体活动和母亲对其说话时声音的节奏相一致, 继而又在婴儿吸食母乳的动作以及母亲逗弄婴儿、婴儿咿呀学语和母子相互鹦鹉学舌的过程中得到体现。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 温情和体贴这一类感性信息变得更为丰富, 从而形成沟通的平台,对家庭和社会的形成至为重要的口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掌握的。

作者简介

小林 登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小林 登 日本儿童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婴儿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母乳哺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防止儿童虐待学会理事。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历任国际小儿科学会会长、国立小儿医院医疗研究中心第一任中心主任、国立小儿医院院长等职。曾获日本医师会最高优秀功劳奖(1984年11月)、每日出版文化奖(1985年10月)、国际小儿科学会奖(1986年7月)、瑞宝章二等勋章(2001年秋)、武见纪念奖(2003年12月)。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