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儿童科学 > "kamitu(过密)"与"kamituki(互相咬)"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kamitu(过密)"与"kamituki(互相咬)"

小林 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2011-09-07

  八王子的共励保育园的长田安司老师给我寄来的一篇题为“‘kamitu(过密)’与‘kamituki(互相咬)’”的文章,读后很感惊奇。文章中提到现在保育园中的0-1岁幼儿之间的“kamituki(互相咬)”现象成了保育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这一现象,我还是在40年前就职于东京大学儿科时见过1例,其后一直没有见过或听过。现在,这一幼儿互相咬的难题让我反复思考。

  儿童经常因为被猫狗咬伤而到医院的急诊来,因此儿科要处理各种咬伤问题。1950年代中期我在美国实习期间,曾经遇到一起小学生被兔子咬伤的病例,不过当时我没有立刻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孩子的家长没有说“rabbit”,而是说的“hare(野兔)”,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读了长田老师的文章后,我马上翻开了美国标准的Nelson儿科学精粹(第15版)。其中,“被哺乳动物咬伤(Mammalian Bites)”的部分提及了“被人咬伤(Human Bites)”。接下来看一下美国医院中记录的咬伤病例中,被狗咬伤最多达到了80%,其次是被猫咬伤6%,另外被人咬伤也有1-2%。被人咬伤作为儿童的行为问题也很特别。现在,被爬虫类的咬伤(Non-mammalian Bites)也成了一种新的咬伤问题。因为,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化,家庭宠物也不断呈现多样化。很遗憾,日本还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

  长田老师认为“kamituki(互相咬)”的原因在于“kamitu(过密)”的这一主张,在全日本的保育所已经形成了一种“诙谐的共识”。人和动物一样,0-1岁的幼儿自己的领地意识非常强,一旦自己的领地遭到了侵害,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危害,就会变得具有攻击性,进而发生了互相咬的现象。人们已经发现,保育室的密度越大发生互相咬的频率就越高。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如果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将会对孩子的心灵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并且,密度过高的保育园问题不仅仅是幼儿生活空间的大小问题,还涉及到生活空间的质量问题以及教师的质和量的问题。

  美国国立小儿保健、人类发展研究所(NICHD)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在0-1岁的保育过程中,确保保育的质量并且保育时间不是特别长的话,不会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和情感的发展造成影响。孩子担负着日本的未来,孩子的保育不仅仅是缺少保育的孩子们的问题,而应该认识到将其作为日本社会的一项必要制度的重要性。真心希望国家能够不断提升保育的水平。而现在正是需要政府进行未来投资,建立优良保育环境的大好时机。

作者简介

小林 登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小林 登 日本儿童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婴儿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母乳哺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防止儿童虐待学会理事。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历任国际小儿科学会会长、国立小儿医院医疗研究中心第一任中心主任、国立小儿医院院长等职。曾获日本医师会最高优秀功劳奖(1984年11月)、每日出版文化奖(1985年10月)、国际小儿科学会奖(1986年7月)、瑞宝章二等勋章(2001年秋)、武见纪念奖(2003年12月)。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