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 > (2010)张雪门幼儿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2010)张雪门幼儿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

2010-07-10

摘要:

张雪门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张先生一生潜心研究幼儿教育,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幼稚园课程,即幼稚园行为课程。幼稚园行为课程对儿童观、课程资源、活动组织形式、师资培训、教师职责等都提出了具体论述,对当时的幼儿教育事业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对我们今天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相禹

一、背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教育改革浪潮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学前教育第一个发展时期,以陈鹤琴、陶行知、张宗麟、张雪门为代表的学前教育家,在吸取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构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体系,开创了这个时代学前教育的成就。当时国内的幼稚园主要有三种类型,宗教式的、日本式的和普通式的,中国的幼稚教育,无论从师资、课程内容还是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宗教化、外国化的现象。1

  中国近代幼儿教育的先贤抱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抱着对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宏愿,致力推动中国化、科学化幼稚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通过教育改革试验和理论探索,形成了科学民主的儿童观和师生观、确立了以儿童生活和经验为基础的课程观、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颁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规范了本土的幼教师资队伍。这一时期,私人设立的幼稚师范不断地涌现,如厦门集美幼稚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师范幼稚师范院、北平幼稚师范学校、上海幼稚师范等。其中以张雪门的北平幼稚师范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2

二、幼儿师范学校典范: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北平幼稚师范学校的试验,既是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教育思潮激荡的感应,也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变迁的时代趋向。北平幼师为了提高学生们改进中国幼教事业的技能和树立服务平民的信念,不仅注重增长知识的课程教学,而且注重能够获取直接经验的实地实习。如此,既能使幼师毕业生一出校门就可以施展全副本领,称职地开办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又能为他们进行中国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3

  在北平幼稚师范,他作为一个校长,亲自讲授全部专业课程,还亲自带领学生实习。他的《新幼稚教育》、《幼稚园的研究》和《儿童文学讲义》等专著,就是他当年讲课的结晶。熊希龄作为北平幼师的院长,在谈到办学宗旨时说:"此校教育不仿美国,不法日本,专自成立一种试验教法,根据生活即教育之原则、合教学做三项为一,以适合我国国情及时代之需要"。张雪门与熊希龄院长讨论,共同确定了幼师培养合格教师的五条标准4

  1."科学的头脑":幼师学生的学习、实习和日常生活要讲求规律性、科学性,一切工作都要有计划、有安排、养成"科学的头脑"。

  2."劳动的身手":幼师学生不能贪安逸,要勤奋,养成勤劳的习惯和作风,有多方面的生活技能。

  3."宗教的热忱":提倡幼师的学生要像教徒对待宗教信仰那样对待幼教专业,具有敬业、乐业精神。张雪门指出,"人格第一件重心点,就是在立志上",人立志了,还需有"职业的兴味",即乐业。

  张雪门在《幼稚园教育概论》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职业的兴味,第一由于看得清楚,第二须能守得坚定,看得出重要来,方才肯去干:一次不成,二次;二次不成,三次,天下无不成的事体。困难,又是进行上天然的历程:有了进行,才有困难;有了困难,才想打破;打破一次。胜利一次,胜利一次,进步一次,困难无穷,进步无穷,进步无穷,所以职业的兴味也无穷。"

  4."平民的生活":幼师学生的衣食住行要以平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要穿布衣;宿舍的扫除不用勤杂人员,由自己整理、清扫,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和工作一律步行。

  5."团结的精神":张雪门教育幼师的学生懂得,发展教育不仅靠个人的努力,更要靠集体,要讲团结互助,教师要增进其感化他人的力量,吸引他人协作的效率,还须具备社交上的性质。

  五条标准包括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及其素质,反映了教人者要先做人的思想,也体现了幼师的办学宗旨和培育目标。在近代中国幼儿教育及幼儿师范教育发展史上,北平幼稚师范学校的创立发展及其教育试验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对张雪门幼儿师范教育思想述评

  张雪门先生的幼儿教育研究,主要有两类实验园地,一是幼儿园,二是幼儿师范。这是张雪门先生从事幼教研究的两翼。作为北平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办者,张雪门重视幼师培养,他曾说"如果我们研究幼稚教育仅限于幼稚园的教育,抛弃师范教育,这无异于清溪者不清水源,整树枝者不整树本,决不是彻底的办法。"他从在家乡创办的星荫幼稚师范,到北平主持孔德幼师、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北平幼师,和赴广西主教桂林幼师,及晚年在台北长期培训幼师,历尽艰辛。但他兢兢业业,乐此不疲,且对学生舐犊情深。5

1.重视教师品质和人格:培养普及平民教育的教师

  张雪门对幼稚园教师在教学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做了如下阐述,他强调:"教师在课程中与其说是教授儿童,还不如说是指导儿童。教师的职责不单是知识的传授,乃在于能够利用儿童对于活动的自然倾向,使之和几种境遇相接触,因而唤起需要知识的觉悟。"在张雪门的著作中,几乎都有专讲"教师"的章节,他对教师的社会地位、神圣职责、应具的人格、学识及修养、教授方法的改良等作了精辟的论述。并进一步指出,教师应看清自己职业的重要,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很好的修养;应具有健全的学识,像贤人君子那样,担当起教育幼儿的责任来。张雪门自己正是这么一位品德高尚、学业精良、教书育人的一代师表。

  抗日战争前,张雪门主持北平幼师时,借用北平市几所幼稚园(当时北平的幼稚园多为半日制,下午不上课)开办平民幼儿园,招收一些贫困幼儿免费入园,让幼师学生从事教学实习。他还创办乡村教育实验区,探寻普及乡村幼儿教育的心路,并探索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戴自俺指出,他所主办的幼师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能为普及平民幼儿教育和为广大农村幼儿教育造就新一代幼儿教师。6

2.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走进大众生活的教师

  张雪门先生最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他说"一种真实知识的获得是应该以直接经验做基础,再来扩充间接经验(就是书本知识)才能融会贯通。"他认为年轻的教师在刚开始任职时常感到以前所学的理论不切实用。这不仅是由于在学校实习的时间太少,更重要的是"做、学、教"的分离。实际上事情应该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怎样教。他办幼师,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反对传统师范教育的做法,主张第一年即应有实习课,边接触实际,边讲行理论学习,然后又进行实践,实习贯穿了三年的学习。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训练师范生的办法,对我国目前师范教育的改革仍有其现实意义。

  他还建议在师范学校设立"幼稚教育实验区"。凡区内学前儿童人数、居民职业、有关机构、公共场所,以及招生、设备、组织课程、指导活动等工作,都由师范生自己担任调查、统计、研究与实践,以便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了解社会的需要,从各种社会活动中获得实际经验。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受到锻炼,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更切合实际,学生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7

  他还指出教育者改造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生活参加在大众的民族中间去。在生活中获得客观的认识,在生活中锻炼奋斗的意志,比关在学校大门里做试验,当然格外的深切而有效。善骑马者,是从马背上学成的,善泅水者,是从水里面学成的。隔离了大众民族的生活,而在洋房里能够办理改造民族的教育,这未免是天下的"奇迹"!"8

3.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今后的教师----"通文化与民众的大路、民族改造的先锋"

  张雪门在《今后的教师》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力量,在现代,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依教师集团的单独力量来建设新社会,这又陷于"教育改造社会"的浅薄观念。""教师必须应用自己集团的力量,参加到其他的组织中去,不要拘于现在所见所处的那样狭小的天地,要自认自己是通文化与民众之间的一条大路。今后的学校也不应仅仅是儿童们的学校,更不应是闲人莫入的学校,而应为当地文化的中心,为当地民众解决困难吸取需要的源泉。它要做扫除文盲运动,它要做民众政治训练运动;它将是破除迷信的大本营,它将是民众娱乐及民众集会的大会场。所以,今后的教师是民族改造的先锋,而学校是社会建设的灯塔。"9

  张雪门的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观,学校将是一个地域的文化传播中心和政治训练广场,是广大民众服务娱乐集会的场所。基于此,教师也必须将目光投诸于广阔而鲜活的社会生活,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向大众传递文化的使命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真正地走向万象的社会,走进百味的百姓生活,联通学校与社会,联通教学与生活,同时也联通教师与大众!

  张雪门先生一生奉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注重行以求知,更做到知而即行,他所留下的遗著也都是他一生躬行实践的总结,值得我们后人重温。

注:

1、2、3. 代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幼稚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任绍昌.试论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09.
5. 胡审严.张雪门与近代中国的幼儿教育[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3).
6. 戴自俺.我和张雪门先生相处的日子. 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C].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7. 卢乐山.张雪门先生走过的路. 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C].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8. 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C].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508.
9. 张雪门.今日之教师.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C].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510.


 


张雪门先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体现的儿童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马楠

  张雪门(1891--1973),浙江宁波鄞县人,我国近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家。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与陈鹤琴先生并称"南陈北张",成为幼儿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张先生一生潜心研究幼儿教育,针对当时幼稚园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提倡幼儿教育生活化,幼儿生活教育化。张先生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借鉴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说等理论,形成了完整的幼稚园行为课程。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出现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自古以来封建思想统治下的幼儿教育发展极为缓慢,少数特权阶级的孩子所学的也不过是背背《三字经》、《千字文》等,这种蒙学基本谈不上对孩子天性的尊重与理解。而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大门,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同时也出现固步自封和全盘西化两派的斗争。许多领域的革新都面临着类似的境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学习西方新思想的同时又保持中国的本色,这个度是非常难以把握的。当时很多幼稚园不是模仿欧美就是抄袭日本,要么就是传统蒙学,很难有自己的发展。张先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恰恰做到了依据幼儿实际和我国国情创生,是有中国特色的幼稚园课程。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背后隐藏的儿童观,值得我们关注,对今天依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儿童的发现"----幼稚园行为课程背后隐藏的教育深意

  张雪门先生的行为课程,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里的生活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有着丰富的含义,体现了其行为课程的根本理念。首先,这种课程由儿童而来,并非成人对教育内容的堆砌。其次,课程内容就是儿童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通过自己与环境的接触过程来学习。课程属于儿童自己,是儿童的生活,而非成人强加的。

  张先生认为,行为课程虽然跟与当时很多幼稚园课程一样,都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但其不同在于,这一课程,完全是根据幼儿生活展开的,"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中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为何张先生会有如此看法?归纳看来,也正是张先生的儿童观。"人生坠地,除个体以外,对于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和人事种种,本来是一无所知,更一无所能,他所以能日进月长,渐渐从无知无能变为有知有能,完全是由于个体和环境的接触。"张先生的这段论述,乍一看有洛克"白板说"的意味在里面,但先生更多强调的是在"个体和环境的接触"中从无知无能变为有知有能,这首先是对幼儿发展的潜能的肯定。

  个体与环境接触而生的直接经验对于幼儿的学习非常重要,先生在此极为肯定这一点,并一再强调。这是因为先生引入了幼儿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在其中,对于仍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以及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莫过于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与认识,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来感知这个世界,譬如福禄贝尔的"恩物"以及蒙台梭利的"工作"也正符合这一规律。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认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我们自己在接触幼儿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感受,一个三岁孩子要玩滚轮胎,教师随意递给她一个,她摇头不要,说:"要那个大的。"教师挺意外,因为那个大的更圆一些,也更好滚一些。大与小的概念、圆的滚得远的概念,这些显然不是教师给予孩子的,而是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己习得的。

  从上述几点论述中不难发现,在行为课程中儿童的"身影"随处可见。行为课程看到了幼儿发展的身心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承认儿童的能力。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教育是针对儿童的教育,它必定是一切为儿童做打算,为儿童来设计的。但事实上,真正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儿童的存在,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来进行教育的,少之又少。先不说那个时代中,儿童是如何的被忽视,单举现今很多教师的表现的例子也可以来说明,其实他们的教育过程中很少真正"看到"孩子。

  儿童真正被发现始于卢梭的自然教育。以往的教育,将儿童看做"小大人"予以灌输、体罚、强制成熟,中外皆如此。而至卢梭才真正提出尊重儿童的天性,在自然中成长。而中国儿童的"被发现"要远远晚于卢梭,直至近代,西方先进思想的引进,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还是少之又少。张先生的行为课程,可以说是"儿童的发现"付诸行动的典范。

二、行为课程中儿童主体、成人主导的师幼关系

  成人有着怎样的儿童观,也大体表现在他如何对待儿童上,表现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上。张先生在行为课程的论述中,非常重视这种师生关系在课程中的创建。比如张先生说:"先前的课程多半用现成的材料,运用的人是教师;先前的教法是成人论理的程序。现在运用的人在于儿童,现在的方法是出于儿童行动的思考。"首先就指明了在课程必须从儿童角度出发,儿童才是活动的主体,活动进程应该是由儿童的步调来掌握,而非成人。

  先生在批判以往教育时有这样的论述:"这种方法顾到了儿童,但只是注意到儿童的'受'没有儿童的'给'......殊不知儿童也是一个人,他也有他的思想,他也有他的体力。应该让他拿出来,而且是越拿越多,越拿越精。"再次强调了儿童的主体性,这是对儿童能力的肯定。儿童在与环境的接触中,已经不是无知无能的了,而且随着对环境控制的娴熟,他的能力要远超出成人的想象。这是很多幼儿课程难以企及的,虽然很多教师能够说出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又出现眼中缺少了儿童的现象。如果能够在课程中时刻注意儿童的"给",就能有效避免课程中儿童主体缺失的现象。

  对儿童主体性的肯定,也就意味着对教师绝对权威的批判,但先生也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先生认为,教师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儿童越主动,越会产生好的学习效果。而孩子会不会"给"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因此,先生规定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儿童学习的效果,比如:1、在价值上讲:幼儿在某一活动里将得到什么?(身体上的、知识上的、技能上的、习惯上的、兴趣态度上的等等,都应有一种客观的预计价值,这说的是要考虑学习的教育价值)2、在转移上讲:幼儿掌握了某种活动,有利于何种学习?也应估量到(对幼儿的要求要循序渐进,并预见到下一步的可能)。3、从结果上讲:幼儿对某一种活动有无完成的可能?先生的行为课程中对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我们说一个教师的主导,意味着教师应该对自己所教的儿童的深入了解,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儿童提出他们"跳一跳"就能达到的要求。张先生构建的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现在一直提倡的师生关系。在尊重儿童主体的前提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因此,更需要教师摆正自己的儿童观,这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而非绝对权威。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