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 > (2008)流动儿童家长会反思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2008)流动儿童家长会反思

2008-07-10

摘要:

四环游戏小组的志愿者们常常组织家长会,但他们发现,举行一场成功的家长会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受到"场"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场"呢?它被哪些因素所左右呢?这篇文章里既有作者对活动经验的总结,又不乏反思,可以看到志愿者们在教育现场中不断用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再上升为理论的良性循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刘羽

  参加了很多次家长会之后,渐渐发现在家长会上常常有一种无形的因素在影响着整个家长会的效果,我们也会叫它"场"。这些因素有时是偶然的发生,有时与参与者的状态密切相关。在质的研究中这种不易被察觉和调控的、却又真实存在的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在这次流动儿童家长会中恰恰体现出了这些隐性因素的作用,借此机会做一反思。

  这学期的最后一次家长会有所不同,一是游戏小组处在特殊时期(因手足口疫情而暂时分单双日活动),我们借市场管理办公室的会议室给家长们开会,让孩子们在室内活动以免散在院子里;二是研三的四位志愿者同学就要毕业了,家长们为她们准备了欢送会;最后是工商局在全市突击检查,这一天正好查到四环市场,管理办公室和家长们都在忙着应付这一突击的严查。

  家长会就在这样忙乱的情况下开始了。按照常规,家长会一般和家长们一起玩游戏、聊聊孩子的表现、讲讲怎么教育孩子、说说安全问题、安排家长们暑假值班日程等。但是,席间因为检查的工作人员要用会议室而换了一次场地,又因为那屋子太闷热而换到教室,会议中还有很多家长因为要应付检查和准备欢送会的事宜而进进出出,这次家长会开得并不成功。我们借这次家长会来反思在这样一个面对农民工子女展开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场景中,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一次家长会的成败,如何才能开好每一次家长会呢?

一、场内的变化——适宜的活动有利于创设"场"

  每次开家长会,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如家长来的有早有晚,有的家长中途离开,还有的家长因为生意的原因会换个人来参加,而这一次开家长会更因为突发检查换了几次场地。在开会之前组织的游戏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家长们尽快地投入情景中来,也弥补家长们到来的时间上的差异。因此,游戏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比如之前做的"心有千千结"、"虎克船长"的游戏效果就很好,因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让每个参与者都感到平等,大家是为了完成游戏的目标而共同来参与的,而且没有很强的评价性,气氛融洽,有利于拉进每个参与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通过观察发现,在最初的游戏阶段,家长们如果能积极地参与,那么他们就更倾向于稳定下来,而对游戏不感兴趣或没有参与的家长会更容易离开。因此游戏的选择是否合适,家长能否平等的参与,游戏活动时间的长短、节奏是否适中,从游戏到会议议题的过渡是否顺畅等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家长会的效果。在这次家长会的游戏之后,加入了歌曲欣赏的环节,虽然歌曲十分应景,但因为歌曲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家长的进进出出,反而使热烈起来的气氛冷淡下去了,大家的心思也散开了。再加上,几次换场地也让每个人心里都很不安定,所以与之前的家长会相比,这一次参与者离开的频率和人数就更多。

二、 外围的环境----充分的准备有利于维护"场"

  家长们一方面急着准备欢送会的事,一方面又担心着家里的摊位能否通过检查,摆在眼前的更重要的是工商局的检查会不会对游戏小组的存在有什么影响,而家长会要不要开、开什么内容显然已经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了。有的家长在院子里和研三同学告别、留言;有的忙着把孩子安抚在活动室中,以免引起工商局工作人员的注意;有的忙着通知被抽查到的家长回摊位上照应一下,家长和志愿者心绪处在不稳定中。

  虽然这些事件是突发的,但如果志愿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那么对于这种突发情况的应对就会更有效。这涉及到两个环节,一是需要沟通,我们周三开家长会的事谁也没有和管理办公室说一声,所以自然也就不知道那天要检查的事;二是要及时调整,当天早上去游戏小组在了解了情况之后,我们需要及时做出一些调整,而不是按部就班实施计划。虽然在"四环"这个场景中,经常有突发的状况出现,但我们是否有能力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取决于每个志愿者是否从心底在乎我们所组织的活动。

三、 参与者的内心期待----如何巧妙的利用"期待"确保"场"

  这一次家长会,家长们更多是冲着欢送会来的,欢送会的气氛会更轻松、温馨、感动,更重要的是这一环节一定会有更多真诚的情感交流,家长们也愿意借此机会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家长们自己参与组织"欢送会",在精力上和财力上都有所投入,这也是他们更愿意参与的原因,家长们内心对家长会中欢送环节的期待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也正因为如此,欢送环节放在家长会的最后,到中午也没有人着急回家做饭,都踏踏实实说着、听着、吃着、笑着,这让我看到他们内心期待的力量。我们利用家长的期待,比如请将要毕业的志愿者参与到家长会中来,和家长一起讨论假期安排、安全事宜等,家长们也许会更加投入进来。但在当时的场景中这种要求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一些,但我想,了解家长的需要和期待,并有效的、巧妙的利用这些因素,对于我们组织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者的角色----平等的参与权,促进参与者的投入

  每次开家长会之后的反思,都会提到志愿者说得太多、家长讨论不充分的问题。虽然我们常常强调要赋权增能,让家长有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发挥主动性。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免不了把自己放在一个强势的角色中,把家长放在一个被管理和被教育的位置。

  在讨论每一个议题时,志愿者常常预设好一些"正确答案",并急着要把这些"正确答案"告诉家长,要是他们恰好能够点明主题,那就再好不过了。这也是一种教育观的表现,和那些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把知识强灌给孩子的老师一样,我们也急于达到某种"成效",而正是这种想要立竿见影的私欲,把我们推到了强者的角色中不能自拔。因志愿者老师占据了强势的位置,家长们便会依赖、退缩,赋权增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家长会的决定权在家长手中,我们能做的有时就是把"正确"的"种子"种在他们心中,创设平等的参与空间,促使大家深入认识并改善行为。

  只是非常简单的细节,也许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调整家长参与的角色,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和投入,包括确定家长会的内容、形式,选择游戏,选举谁为家长负责人等等,都是可以由他们来决策的。从组织送别会的过程来看,家长们不但有这个能力,而且激情被激发,所以通过何种方式,切实地让家长们享有平等的参与权也是我们志愿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