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儿童科学 > 如何培养孩子"爱科学之心"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如何培养孩子"爱科学之心"

小林 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7-09-13

  7月21日星期六下午,我应邀出席了由索尼教育财团在索尼总部大会议厅举办的研讨会,大会的主题为"幼儿期培养孩子爱科学之心--培养健全、发达的大脑和心智的7大视点"。

  研讨会主持人是秋田喜代美(东京大学教授,研究领域:教育学•保育学),小组讨论成员有青木清(人类综合科学研究生院教授,研究领域:DNA研究)、大竹节子(品川区二叶Sugoyaka幼儿园园长,研究领域:幼儿园教育)、神长美津子(东京成德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儿童科学)、小泉英明(日立公司特别研究员,研究领域:脑科学)、山田敏之(索尼学园理事、索尼中央研究所前任所长,研究领域:应用物理学)。与会人数达到500人,主要是幼儿教育领域的相关人士。

  研讨主题中所提到的7大视点具体为:培养孩子的(1)感受、想象之心(2)热爱自然并为之感动之心(3)关爱动植物,珍惜生命之心(4)关注人•物•事的关联性,体贴关爱之心(5)体验学与玩同乐之心(6)好奇、爱思考之心(7)表现自我、坚持到底之心。

  "爱科学之心"这一主题曾经是我和该财团有合作关系时的研究课题,我对此也非常感兴趣。研讨主持人秋田教授以幼儿期培养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来理解科学、表现自我为题,揭开了研讨会的序幕。接着,小泉先生介绍了居里夫人说过的"窥视自然体会其中的乐趣"的名言,讲述了孩子原本打算进行田地的虫害预防可是却把田地变成了昆虫家园的故事,以及他本人思考的"肥皂泡儿中的科学"。内容充实,让人反思。特别是在讲到"昆虫家园的田地"故事的时候,还引用了印度哲学中的"慈悲喜舍","慈"为体贴、"悲"为痛苦共享、"喜"为快乐共享、"舍"为不固执己见,他认为培养爱科学之心与培养善良•同感之心是相通的,并从脑进化的角度通过新脑和旧脑的相互关系对此进行了说明。

  山田先生说他在水乡三重县长大,父亲是高中理科老师,儿时非常喜欢采集昆虫、植物的样本,但上了高中之后对电产生了兴趣,大学也选择了工学专业。他进而说明了儿时亲近自然从中获得触动的重要性。意外的是,他说自己的孩子全都是学文的,可能是因为自己一生都搞理科,家庭中需要一些文学或艺术气息吧。

  青木教授谈到婴幼期为感受期,并强调了胎教和感觉统合的关系。神长教授谈到幼儿教育中使孩子获得自主地制作物品或破坏物品的经验非常重要。

  大竹园长强调了在进行品川区幼保一体化时,为了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建设可以使孩子们共享空间•时间•朋友的幼儿园,需要考虑到接近家庭环境的要素和融入自然的要素。这正是我们一贯提倡的所谓"关爱儿童设计"。

  研讨后的答疑中,孩子患有轻度发育障碍的母亲的提问和看似大学老师的人的"高级认知"的提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前者的提问,小泉先生给与了回答。他说,该患儿为高级机能发育障碍,如果精心细致地进行教育的话也能培养成科学家。最后他还提到,过去自己出席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参加的会议时,所有获奖者看起来都像有发育障碍。对于"高级认知"的提问,秋田教授回答说:孩子们在反复进行的体验过程中,通过自我观察学到了学习方法。研讨会也就此结束。

  研讨会结束后,我也有了几点想法。正像孩子要独立生活就需要通过"他心理论"(Theory of Mind)来培养其观察别人的行动后就可以理解其意思的"同感之心",要想培养孩子的"爱科学之心"就需要"物质理论"的作用。我认为孩子本身具有可以产生"他心理论"和"物质理论"的基本神经系统。运用该系统,孩子4-5岁前可以产生"他心理论",同样"物质理论"也必须产生。我认为 "他心理论"和"物质理论"的形成基础应该是相通的。该形成基础可能是在幼儿时形成的"基本信赖(Basic Trust)"。如果没有"人类是和平的,周围的人都可以信赖"这样的"基本信赖",就不可能会有"同感之心";同理,如果不相信"1+1=2"、"太阳从东方升起"等基本原理的话,算术就不会成立,我们的生活也就无法想象。

  小泉先生的"新脑"和"旧脑"的发言也非常重要。从脑进化来看,"新脑"是在"旧脑"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处理理性•理智精神活动的新皮层。"旧脑"是可以处理本能•情绪的神经活动的大脑边缘系统,它是在"生存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存脑"是身体低级神经系统的中心。简言之,脑为了更好地控制身体,从"生存脑"进化到"本能•情绪脑",进一步进化为更高级的"理性•理智脑"――我们人类的大脑。

  因此,使大脑边缘系统活性化不仅可以改善"生存脑"的机能,也可以使"新脑"的机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让孩子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玩的乐趣和生存的乐趣,就可以使其大脑边缘系统得到活性化。这样也就能够使其控制身体和情感的神经都得到最大的刺激,这种状态下,不仅适于培养孩子的"同感之心",也适于培养它们的"爱科学之心"。与大自然的接触,玩智能型玩具等可以起到强化作用。

  此次大会没有触及的问题中,我认为运用语言、写文章、理解事物对培养孩子的心智也非常重要。婴儿期的孩子是通过语言的节奏•速度•抑扬顿挫等感性信息来进行交流的,当他们可以说话时,就也可以运用"理性信息"来进行交流了。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只有给"物""事"赋予语言这一记号后,孩子才能开始进行理论性的思考。我认为从孩子的婴儿期开始给它们读儿童画报,渐渐地让它们自己读各种图书,特别是图书的种类不仅仅限于动植物,应该广泛的阅读比如自行车•汽车等相关的图书,这样就可以强化培养"爱科学之心"。能给孩子带来强烈触动的野外体验、实验体验等对于培养"爱科学之心"有更大的意义。

  不管孩子长大之后要做什么工作,在其婴幼儿时期,通过"物质原理"来培养其"爱科学之心"与通过"他心理论"来培养其"同感之心"同样重要。

作者简介

小林 登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小林 登 日本儿童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婴儿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母乳哺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防止儿童虐待学会理事。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历任国际小儿科学会会长、国立小儿医院医疗研究中心第一任中心主任、国立小儿医院院长等职。曾获日本医师会最高优秀功劳奖(1984年11月)、每日出版文化奖(1985年10月)、国际小儿科学会奖(1986年7月)、瑞宝章二等勋章(2001年秋)、武见纪念奖(2003年12月)。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