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儿童科学 > 交流过程中的肢体行为:同步化现象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交流过程中的肢体行为:同步化现象

小林 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7-07-27

  6月23日星期六播出的NHK晚间节目"新人体之谜"请来了岗山县立大学的渡边富夫教授,渡边教授就交流中"点头"的意义进行了讲述,并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与此相关,在本期的所长寄语中我想就"交流与肢体行为"这个话题,特别是"同步化现象"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还因为我和渡边先生在儿童研究领域有着近30年的深交。

  我们人类生活在家庭、社会这样的集体之中,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交流的手段,人类有幸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获得了"语言"这一工具。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语言"并不是唯一手段。像挥挥手、点头等肢体行为也可以表达"知道了"这样的语言意义。也许人类的交流进化正是从手脚、身体的行为开始的。

  人类的交流手段可以分为"音声"(口语等)、"行为"(身姿、手势等)、"记号"(文字、图形等)三大类。如果将交流手段统称为"语言"(language),这三类则可以叫做"音声语言"(speaking language)、"行为语言"(behavioral language)、"记号语言"(symbol language)。另外,如果把音声语言作为交流手段的主体,我们又可以将交流分为"音声语言交流"(verbal communication),和通过音声以外的方法,行为、文字、符号等进行交流的"非音声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

  非常有趣的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你能够较好地使用手语一样的手势的话,婴儿也能够理解其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宝宝手语。还有,20年前的研究报告显示,手语中也存在语法等规则。就在上个月末于大宫举行的日本婴儿学会的婴儿交流主题研讨会上,研究发育障碍婴儿教育问题的专家还发表了手语相关的研究。我想可能手语等行为语言也在使用大脑中的语言神经中枢(音声语言的处理系统)。

  如果我们把交流中所传递的内容统称为信息的话,关于信息的分类可能大家各有所见,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为:"理性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和"感性信息"(sensitive information)。所谓的"理性信息"是指"1+1=2"、"A是B"等逻辑信息;与此相反,"感性信息"是指能够引起"体贴"、"害怕"等情感现象的信息。因此,"理性信息"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并且可以转化为计算机语言(1,0),通过计算机来处理。而"感性信息"只能通过人类的心灵来感知。

  脑作为处理信息的器官,在此我们来看一下它和"理性信息"、"感性信息"的关系。人脑的原型始于脊椎动物的"生存脑"(例如鱼类、爬行类动物,它们的脑是控制身体活动的中心系统)(译者注:"生存脑"又叫"爬行脑",支配与本能有关的行为)。到了原始哺乳动物,群体生活的开始和生存竞争的激化,使"生存脑"的机能得以进化,出现了可以处理本能、情感信息的大脑的边缘系统,"生存脑"进化为"本能•情感脑"(译者注:"本能•情感脑"又叫"哺乳脑",它与人类情绪活动关系密切,是从哺乳动物开始发展起来的)。到了高等哺乳动物,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维持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等,"本能•情感脑"周围又出现了可以处理理性•感性等心灵情感的新皮层。这样既可以控制身体活动,又可以控制心灵情感活动的"理性•感性脑" (译者注:"理性•感性脑"指的是"大脑皮层",它能够对爬行脑和哺乳脑起到控制作用)就出现了。我们人类的脑处于进化的最上层,它使我们不仅可以比其他动物能够更好地生存,还使我们建立了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我认为"感性信息"是通过脑三层构造中的大脑边缘系统来处理的,而"理性信息"则是通过新皮层来处理的。可以说脑为了使其肢体控制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经过漫长时间进化了其情感控制系统。

  即使这么解释可能大家还是不能理解"感性信息"和"理性信息"的关系,如果我们来看一下语言尚未发达的婴儿,特别是刚出生的婴儿和妈妈的交流,可能会找到其答案。请大家想象一下妈妈看着自己可爱的孩子跟他说话的场景,比如:妈妈对孩子说:"○○宝宝,好孩子"。婴儿尚不懂语言,也就不可能理解妈妈说的"○○宝宝"、"好孩子"这样的话语。可是,此场景下,妈妈所使用的音声语言的节奏、速度、抑扬顿挫、旋律等都与跟孩子的父亲或其他人说话时不同,语言中充满了爱。妈妈通过把发话内容"理性信息"加载于节奏、速度等"感性信息"之上传达给孩子。而婴儿应该是生来就能理解"感性信息"。因为大脑边缘系统的进化在新皮层出现之前已经完成。孩子真正能理解发话内容中的"理性信息"要到1周岁以后。正是反复地给与婴儿"感性信息"和"理性信息"的刺激,婴儿才学会(记住)语言的吧。

  以上对交流中传递的信息进行了叙述。交流中也会使用肢体行为,关于这一现象大家从上面的叙述中是否已经有所体会,请再回想一下人类全部的情感控制系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肢体控制系统才进化而来的。这里所说的肢体行为是指"挥手"、"点头"、"身姿、手势"等等。另外,考虑一下戏剧、舞蹈等艺术作品中的肢体行为,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感性信息"非常丰富。可以说,通过"感性信息"的交流可以达到传递心声的目的。

  我们在考虑交流中肢体行为的意义时,也可以从母子关系的观察出发。以下通过我本人的经历来说明一下。我从70年代后期开始着手婴儿的行为研究。在那以前,我阅读了一篇美国学者的论文从中受到启发。该论文报告说:经过仔细调查婴儿自发性的手的行为后发现,婴儿被妈妈的发话所吸引,其手的行为与妈妈的发话具有同步性。我的想法是使用高技术来更具体得显示这种同步性。这里所说的高技术是指利用电脑进行的图像处理技术,也是我和当时东京大学工学系的石井威望教授的研究小组进行的共同研究中所使用过的技术。而上文所提及的渡边先生正是当时的研究生。

  我们的共同研究取得了成功,非常科学地证明了婴儿的手的行为的节奏不断与妈妈的声音的节奏相一致。这种节奏互相吸引而达到一致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同步化现象"(entrainment)。

  人作为生物学的存在,其身体的节奏与声音的节奏互相吸引逐步同步的现象非常有趣。大家都知道,东京人乘飞机去纽约的话,就会有时差反应。那是因为人体的节奏已经适应了东京的早中晚的时间节奏,而时差的存在造成人体的节奏与纽约的早中晚的时间节奏不一致。而当与东京的时间节奏一致的身体节奏不断与纽约的时间节奏进行同步的结果,时差反应将消失。像时差反应一样,交流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同步化现象"就是其一,并且该现象从多种意义上说是人的生存的重要机制。

  上文提到的共同研究的成果,当时和渡边先生一起研究的东京大学小儿科的加藤明立即制作了英文原稿,并以研究者全员的名义投稿于美国的学术杂志。该稿件一次就通过了审查,并得到了对方的高度评价。此后,渡边先生继续研究,不仅手的行为、"点头"、"眨眼"、"表情"以至于呼吸、心跳的节奏变动之间也发现了"同步化现象"的存在。可以科学地判断交流中说话与呼吸的节奏相一致非常重要的。

  渡边先生还进一步提出了提高交流效率的各种方法,并制作了E-COSMIC(心灵相通的身体交流系统Embodie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Mind)。具体地说,就是用机器人等创造出可以通过点头等行为引起"同步化现象"的"环境(气氛)"的技术。交流中,肢体行为和音声语言的"同步化现象"可以提高交流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心灵之间的交流。例如:设想一个商量消费税怎么办的场景,通过E-COSMIC制作一个"同步化现象"容易实现的场景和一个不容易实现的场景进行比较发现,在"同步化现象"容易实现的场景下,可能较合理地实现高税率。对此,渡边先生在NHK节目中也作了说明。

  我们每天都进行的交流中,其实蕴藏着深奥的生命机制,这一点让人感慨。并且,交流的"环境"对交流的顺利进行也非常重要。

作者简介

小林 登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小林 登 日本儿童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婴儿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母乳哺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防止儿童虐待学会理事。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历任国际小儿科学会会长、国立小儿医院医疗研究中心第一任中心主任、国立小儿医院院长等职。曾获日本医师会最高优秀功劳奖(1984年11月)、每日出版文化奖(1985年10月)、国际小儿科学会奖(1986年7月)、瑞宝章二等勋章(2001年秋)、武见纪念奖(2003年12月)。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