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 > (2007)游戏小组亲子故事会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2007)游戏小组亲子故事会

2007-07-10

摘要:

本期的第一篇记录了一场气氛热烈的亲子故事表演会,这次活动不仅通过排练节目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亲子感情,也增加了孩子们对故事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第二篇稿件则偏重于理论,调查了城市流动学前儿童受教育现状并分析了原因和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慧英

  2007年7月20日上午,准备已久的四环游戏小组亲子故事会如期举行了。这是留守老家的孩子及其父母、游戏小组的孩子及其家长们一起参加的大型活动。对于所有参加的家庭来说,这是亲子感情增进的大好时机,也是展现和锻炼孩子们本领的大好时机,更是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经验的平台,还是检验我们开展留守儿童读书活动效果的重要活动。有13个家庭参加了表演,还有10多个家庭因为时间关系而没能表演。

  上午8点15分,所有志愿者都提前赶到现场,并开始了忙碌的准备工作。有的志愿者和家长一起挂横幅,有的在准备奖品,有的在收拾扩音用的喇叭,有的用广播提醒家长们9点准时到场,还有的在组织孩子们继续开展早晨的蒙氏活动,有的在组织家长排练要上演的小品,有的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整个小院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

  9点,孩子和家长们基本到齐后,集体娱乐活动正式开始。今天的娱乐活动是体育操和音乐游戏,孩子们都认真、高兴地跳着、舞着,家长们也积极地自觉站成一列跟着行动起来,还有的家长主动站在前排领操。这真是亲子共乐啊!

  9点半,主持人宣布四环游戏小组亲子故事会正式开始。主持人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三项主要内容:表演故事、猜谜语、演小品,以及故事表演规则后,第一个举手踊跃参加的家庭登台了,他们是留守儿童樊兆宇和他的弟弟、妈妈。这一家表演的故事是《找妈妈》,三人分别扮演小鸭子、妈妈和其他动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小鸭子找妈妈的过程,且声音洪亮,大大方方,开了个好头。第二个参加的家庭是邢世超家,她和妈妈表演了《狐狸吃葡萄》;第三个家庭是郭欢欢家,他和爸爸表演了《小红帽》,爸爸表现真不错,对故事内容非常熟悉,还不时提示儿子一下,他平时也常给孩子讲故事,重视亲子阅读活动。第四个上场的家庭是任永巍家,他和妈妈表演了《小猫钓鱼》,形象生动,妈妈向孩子提出了小猫为什么刚开始没钓着鱼的问题,对全场观众进行了教育。第五个上场的家庭是留守儿童郝淋淋家,她和妹妹、爸爸表演了《找朋友》。第六个上场的家庭是留守儿童曹会凯家庭,他和姐姐表演了《小猴捞月亮》,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语言方言重,引起了全场大笑,把活动推向了高潮。第七个上场的家庭是留守儿童呼世娇家庭,她和爸爸表演了《三只小猪》,故事内容完整,叙述熟练。第八个上场的家庭是留守儿童吕兴旺家,她和妈妈表演了《我是小小值日生》。第九个上场的家庭是留守儿童樊兆宇家庭的再度登场,他们积极主动,重视教育,为了表演成功还精心制作了七色花道具;他们表演大方、普通话标准,语音清晰,亲子互动好,掀起了故事会的又一次高潮。第十个登台的家庭是柳中慧家,她和妈妈表演了《狼和小羊》,故事内容完整熟悉,只是声音小了一点。孩子们看到别人表演得很高兴,相互间形成了竞争的氛围 ,就连没有准备节目的家庭以及孩子胆子小的家庭或者小小孩的家庭都跃跃欲试,想上台一显身手。第十个家庭是妈妈勇于抓住机会的郭甜甜家,表演了《孔融让梨》,尽管是妈妈不断提示孩子讲下来的,但也锻炼了孩子的勇气和胆识。第一次表演没尽兴的留守儿童吕兴旺家又上台表演了一首《小手指儿歌》,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就连平时胆小、不敢大声说话的小学生姚菲也抓住机会,表演了儿歌《开学了》。还有很多家庭跃跃欲试,但孩子们已经坚持了一个多小时,活动进入了尾声。最后,家长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六毛钱的故事》再次把大家带入了一片欢乐兴奋之中 。

  在故事表演过程中,为了缓解孩子和家长的紧张心理,也为了活跃气氛,期间还穿插了集体背诵《弟子规》的内容 。志愿者老师也事先准备了一些谜语供孩子自选自猜,猜对的孩子既有成就感,又可以得到糖果奖励,非常高兴。

  最后,我们根据每个家庭的表演设了四种奖项,樊兆宇家、任永巍家、曹会凯家获得了"最佳表演奖", 郝淋淋家、吕兴旺家获得了"流利奖",呼世娇家、郭欢欢家获得了"完整奖",郭甜甜家、姚菲家获得了有"勇气奖"。

  这次亲子故事表演会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活动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一是通过排练节目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亲子感情。如吕兴旺妈妈在和儿子练习先前选定的故事《小马过河》 时,由于不了解学前儿童读书的特点和方法,一字不落地念给孩子全部的故事内容,但是教了两天孩子没记住、不会用书上的原话来表演故事,因此换了节目。故事会后才想明白学前孩子应该看图读书,在以后亲子共读时她也会指导孩子了,家长、孩子读书既省劲又感兴趣了,亲子之间更愿意读书了。二是展示了孩子的读书和讲述能力,树立了孩子们的自信。三是培养了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如樊鹏宇看到姐姐得奖后每天拉着妈妈要求讲故事。最后检验了留守儿童读书活动的成果,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兴趣。十三个表演节目中的七个节目是留守儿童自觉积极举手报名参加的,他们故事讲的完整、熟练,而且表演大方,可以证明平时通过读书熟悉了故事内容,在加上上学期间的发言锻炼,他们大都自信,踊跃展现自己。

  本次活动在意犹未尽中落下了帷幕,为今后举行此类活动奠定了基础。但是,本次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得到改进。比如: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争取为每个家庭提供表演的机会;可以以个体家庭的形式表演,也可以采用小组表演的形式来增进家庭间的交流合作;另外可以不局限在台上演出,也可以考虑在座位上演出,争取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城市流动学前儿童受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张晓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流动不断增多,且人口流动呈现举家迁移的家庭化流动形式。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12亿,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有近2000万,而流动儿童随年龄增大呈现金字塔状,学前儿童大多跟在父母身边。因此,从人口规模上看,目前我国流动儿童中的学前年龄段儿童的数量与学龄儿童的数量接近甚至会超过学龄儿童的问题,数以百万计的流动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无疑应该受到重视。

  最近几年来,政府在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的努力中,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很少,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学前教育是人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人的一生有重大影响,流动儿童将成为社会的新型建设主体,他们的受教育问题显得刻不容缓。


一、城市流动学前儿童受教育现状

1.大量的流动学前儿童处于放养状态
  根据2002年全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资料,学前流动儿童的入园比例仅为60.6%,远远低于城市儿童1。2004年3月对北京市某综合市场40个幼儿家庭的调查发现,有92.5%的学前儿童没有进入正规的托幼机构2,2006年7月,我们再次对该综合市场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有0--6岁幼儿的家庭中(共85户),目前没有进入教育机构接受学前教育、基本处于放养状态的,占44.7%,大量没有进入幼儿园的流动儿童都是由父母边工作边带在身边的,由于这些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多为作小生意或者其他体力劳动,环境较为嘈杂和混乱,孩子跟父母相处的形式主要是把较小的孩子抱着一起在摊位上,大一点的则让孩子在市场和周围的胡同里随意跑,或者是跟着祖辈在家里看电视。家长没有把孩子送到托幼机构中一方面是因为费用太大,承受不起,另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忙于生意,没有时间去接送孩子。

2.就学形式上: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是主要形式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让孩子进入非正规教育机构一方面与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有关,他们大多从事大城市没有人做的工时长、强度大却报酬低的工作,由于自身职业的限制和以求生存为第一需要,往往负担不起正规幼儿园的教育费用,在我们2006年初对北京市6个区县幼教机构的调查中发现,在各类型幼儿园收托的共80237个幼儿中,只有7979名流动儿童3,大量的流动学前儿童没有进入正规幼教机构接受教育。在现实的选择面前,他们要么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幼儿园;要么留在身边,跟着自己在摊位上;条件好一点的家长会选择把孩子送到民办幼儿园或非正规的幼教机构中。

  另一方面,则是城市中的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的大门并没有向这一群体打开,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幼儿园的数量也在急剧的萎缩,大量的幼儿园被撤并,但大量的外来流动儿童需要入园接受学前教育,正规幼教机构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大量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需求,因此,各种非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在解决流动学前儿童受教育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收费低廉、形式灵活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是解决流动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


  • 1 邹泓 屈智勇 张秋凌,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青年研究,2005.2
  • 2 程敏,四环游戏小组:一种非正规学前教育模式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 3 张燕,北京市教委委托课题:北京市幼教机构构成及办园理念的调查 结题报告,2006.6

3.师资状况:教师流动性大、素质相对较低
  在流动学前儿童入托的民办园或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教师的素质相对较低,一方面,流动学前儿童进入的幼教机构收费相对低廉,为了节约办园经费,教师工资也较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幼儿园没有建立起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且由于经费的限制,大多数园所没有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进修等继续教育的机会。其次,这些幼儿园存在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教师流动性比较大,频繁的师资流动一方面不利于机构本身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4.教育内容:重认知方面的教育
  不少幼儿园举办者或管理者为了吸引生源,迎合家长的要求,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倾向于认知方面,家长也更多地关注孩子学会了多少数字、会背多少首诗等,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笔者曾经走访过几所非正规托幼机构,其中有两所幼儿园主要的教育内容就是让孩子像小学生一样趴在桌子上写数字,完全是小学化的教育方式。

  尽管不是所有的非正规幼教机构都存在这种情况,但重认知,轻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倾向还是较为普遍,园所管理者片面迎合家长希望幼儿学习知识的要求,有意无意地违背幼教工作规律,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

5.园所环境:缺乏活动材料和活动空间
  大多数的非正规幼教机构都是租住小区内的房屋,一套房间要分成好几个部分:孩子活动场所、卫生间、厨房、休息室,甚至还有接待室等,可想而知,孩子在室内的活动范围就非常局限。而为了保持小区内的安静,避免出现"扰民"的现象,园所管理者也尽量不让孩子到户外进行游戏活动,这就意味着孩子从早上来到幼儿园到晚上离园这10来个小时内,必须呆在空间狭小的活动室内。

  由于非正规教育机构的费用主要来自于向幼儿家长收取费用,而且这些费用相对较低,园所缺乏资金,低收费导致低支出。经营者为节省开支,也会想尽办法节约开支,在笔者走访的几所幼儿园中,室内几乎没有幼儿的操作材料,休息时间就是老师带着幼儿看动画片。


二、原因分析

1. 缺乏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最主要的支持因素,应在立法上给予保障,目前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已经出台了几个法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6年的《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1998年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暂行办法》等,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关于学前儿童的教育政策支持较少不成系统,主要散见于一些政策条文里,如:《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区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低收入家庭和流动人口的子女享有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和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牧区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学前教育。"等,并没有从立法上切实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给予政策支持。

2.流动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益被忽视
  国务院2003年下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公平与和谐的起点。

  反观我们的现实状况,90年代以来,因城市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大量园所撤并,城市幼儿园数量急剧下降,而在同一时期,随着"民工潮"的出现以及农民工流动结构的变化,数以百万计的流动儿童在城市出生或跟着父母流动到城市,却没有机会到正规托幼机构中接受教育。对外来人员来说,把孩子送到学前班或非正规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是比较现实的选择,而翻阅最近的报刊杂志,可以看到很多城市都在纷纷取消城市中的学前班,而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也由于条件限制以及存在种种安全隐患而遭到关闭的命运。

3.对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管理
  不可否认,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由于资金、师资等条件限制,存在种种问题,但我们必须关注到大量低收入阶层的教育需求,以及非正规教育在解决这一儿童受教育问题上所做的贡献,不能简单地把非正规教育机构看作是上不了正规幼儿园的无奈选择,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家长自由选择的结果,对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不能是单纯的关闭等"堵"的方式。

  在处理正规机构与非正规机构的关系问题上,政府对非正规幼教机构可以给予政策、管理、师资等方面的倾斜,加强引导,创设良好环境,提供相应服务,使之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在管理上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制定不同的审核标准,以使得非正规教育管理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保教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指导、督导和评估,使之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4.社区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社区是城市流动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可以在社区开展针对流动人口家庭的育儿咨询、发放免费的宣传材料、组织各种活动等基础服务,让流动儿童能够免费参与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另外社区也可以跟早教基地联系,利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为社区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尽管有不少幼儿园已经开展了针对社区散居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教育服务,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做得很不够,社区在促进流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张燕,这里的孩子拥有快乐,幼儿教育,2005年第4期
2.郭宗礼,当前民办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文教资料,2006年9月号中旬刊
3.谭友坤 卢清,试论弱势群体的早期教育政策支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程福蒙 柯洪霞,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再审视,教育探索,2006年第8期
5.邹敏,我国城市社区学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8期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