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儿童科学 > 给"弃婴邮箱"起个更好听的名字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给"弃婴邮箱"起个更好听的名字

小林 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7-04-13

  在日本,"弃婴邮箱"的话题现在很受关注。以熊本的某所医院模仿德国的弃婴邮箱,挽救弃婴为开端。在欧洲,不仅仅是德国,匈牙利、澳大利亚、捷克、比利时、意大利等地也有同样的事件发生。因为熊本县的当局者跟日本政府都阐述了不反对的想法,所以也有可能在日本得以扩展。然而不仅仅是日本,在世界育儿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走到这种地步不得不说是件很遗憾的事情。

  1989年,在800年的人权历史中,儿童权利条约终于在国联得以批准。"儿童权利条约"视"弃儿"为"儿童虐待"的一种,和身体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育儿放弃之同类。在谈论弃婴邮箱问题时,必须站在"儿童权利"的立场上加以考虑。婴儿一旦被生于人世,"养育权"和"被养育权"就发生,无论发生任何情况,这一点是不变的。

  可是,无论欧洲还是日本,在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弃儿"的历史由来已久。葡萄牙传教士兼医生的Almeida于丰臣时代的中叶(1550年代)来到日本,在大分县的川原屡屡发现婴儿的尸体,其中的大部分是刚生下不久就被遗弃的婴儿。因此,Almeida为拯救被遗弃的孩子,在大分建立了医院和孤儿院。

  这让我想起,上世纪70年代,我作为儿科医生在东京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当时,频频发生被放在投币式存放柜中的弃婴事件,引起了日本整个社会的瞩目。二战后经过了20年,日本生活变得富裕,在车站里也有了方便的投币式存放柜。在此之前,付了钱就可以"暂时寄存",而且这些手续可以不通过人,只要投进几枚百元硬币就可以将物品安全的存放在金属箱里直到取走为止。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被抚养或是不愿被抚养的婴儿被遗弃在存放柜里,里面一定有存活了几天的婴儿,也有奄奄一息哭泣的婴儿•••如此的"弃婴"现象跟时代一同随着政府的行政制度、宗教观念、社会思想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可以想像,多数弃儿的母亲的心情很复杂,很沉重。过去,有不少母亲认为自己贫穷而抚养不起孩子,于是悄悄地把婴儿和漂亮的婴儿服一起放在寺庙或有钱人家的门口。但是,把孩子遗弃在路边或投币式存放柜里,让我感到无法容忍。

  "弃婴"在英文中被称作"foundling",是"被发现地小可爱"的意思。日文的"遗弃"是针对母亲,而英文的"foundling"是针对发现方的一种表现。在欧洲,婴儿常常被遗弃在教堂里,这可能跟基督教对"弃婴"很和善有关系吧。

  20世纪60年代,在我留学了3年的伦敦的小儿医院也是如此。欧洲古老的小儿医院多数是从弃婴设施发展而来的。因此,德国在医院里设立"弃婴邮箱"的这种想法可能由小儿医院跟"弃婴"的关系而来的吧。

  基督教的文化中都出现了弃婴问题,那么在日本发生的投币式存放柜事件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最近"弃婴"问题成为全世界的问题。可是名字叫"弃婴邮箱"的话,总觉得婴儿成了被处理的东西,不贴切。如果为了挽救婴儿的生命而在妇产医院或医院里设立弃婴邮箱的话,要给它起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在熊本有人将之命名"鹳鸟之摇篮",希望大家也来一起想想,起个好听的名字。

作者简介

小林 登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小林 登 日本儿童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婴儿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母乳哺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防止儿童虐待学会理事。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历任国际小儿科学会会长、国立小儿医院医疗研究中心第一任中心主任、国立小儿医院院长等职。曾获日本医师会最高优秀功劳奖(1984年11月)、每日出版文化奖(1985年10月)、国际小儿科学会奖(1986年7月)、瑞宝章二等勋章(2001年秋)、武见纪念奖(2003年12月)。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