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交流活动 > CRN亚洲儿童研究会 > 专题讨论:基于国际调查探讨"社会情绪能力"与亲子关系(下篇)

  • weibo

交流活动

Events

专题讨论:基于国际调查探讨"社会情绪能力"与亲子关系(下篇)

2020-08-07

摘要:

  本期为大家介绍2017年"CRN亚洲儿童研究会第二届国际会议"上专题讨论会的后半部分内容。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依据调查结果介绍了中国式育儿的概况,中国母亲育儿意识与实际育儿行为的差别引人注目。来自印度尼西亚的Sofia教授及Syamsiatin老师讲解了印尼的家庭教育情况,主张政府应当颁布相关政策宏观支持家庭育儿。最后,专题讨论会嘉宾与在座与会者进行了热烈讨论。
English  

<< 上一篇

中国的育儿

是否真的做到了尊重孩子的意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母亲在培养孩子向学力方面非常注重自我主张,但却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图10)。我们在中国三个城市以四、五、六岁孩子的母亲为对象实施了调查,发现比起自我控制,中国母亲更重视自我主张的培养(图11)。

图10
图11

  80%以上的中国母亲表示"意识到"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促进孩子自立,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比如说,中国不少家庭为应对升学考试,从很早就开始注重孩子的认知能力培养,然而有些孩子都四、五岁了还不会自己吃饭,要父母喂。走在街上也经常看到家长替孩子拿东西的情景。也就是说,实际上并看不出家长重视孩子的意愿或自立,似乎现实和调查结果有一定出入。

  人除了自身特质还会受到所处心理环境的影响而采取各种相应的行动,因此要想改善个人的行动,必须关注群体的心理环境。这就是"场的理论"。

  从"场的理论"角度解析中国的育儿情况可以发现,母亲心理环境的形成主要受两大因素,即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前者我认为只限于表面的憧憬而并未了解到其本质,后者也因经济迅速发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因素造成了育儿方面的新问题,即一味重视孩子的自我主张、采取有悖于尊重孩子意愿和自立意识初衷的行动等。

  育儿过程中母亲自相矛盾的行动固然难以给孩子成长带来好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之一的阳明心学十分重视言行如一。希望中国的母亲们能够想起阳明心学的教诲,同时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反省自身行为,改善育儿方式。我认为创造必要的"场"帮助母亲改善育儿方式正是今后亟待解决的国家级课题。

印度尼西亚的育儿

家人、亲戚与地区社会携手合作育儿的传统

主持人 接下来请来自雅加达国立大学教育系的两位嘉宾:教育系主任Sofia Hartati教授和Eriva Syamsiatin讲师介绍一下印尼的情况。

Sofia Hartati 我从儿童的学习动机、生活习惯和正在育儿的家长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这三个方面介绍一下印尼育儿的概况。

  关于学习动机,有不少母亲认为上小学前就应该下功夫让孩子学会阅读、写字和算术。尽管有这样的意识,但所有调查对象中大约半数未给孩子买益智玩具,约有20%的家长没有给孩子买绘本,但很多孩子都使用智能手机。另一方面,基于印尼的文化背景,几乎所有母亲都和孩子一起参加唱歌、跳舞和享受音乐乐趣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儿童向学力的发展。

  在生活习惯方面,约有60%的母亲督促孩子早睡早起。由于印尼国民中90%的人都是伊斯兰教徒,因此本次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和孩子6点30分起床然后一起做晨祷。母亲对宗教的热情也反映在孩子的宗教学习中,除了让孩子很小就开始诵读《古兰经》,约有40%的调查对象让孩子参加学习《古兰经》的课外学习班。可见,家长们认为培养虔诚的宗教意识有助于促进孩子向学力的发展进而过上更富足的生活。

  另外,印尼的家长也很重视户外活动以及孩子与朋友的交流。还有不少母亲让孩子帮忙做一点简单的家务,如收拾玩具、清洗餐具等,这些事情能够帮助孩子掌握生活技能。

  关于正在育儿的家长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相比工作,母亲明显更加优先考虑与孩子以及朋友、亲人之间的交流。也有众多母亲表示会借助自己和配偶的兄弟姐妹、双方父母和周围邻居的帮助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并照顾好孩子。

Eriva Syamsiatin 下面我以双职工家庭为例介绍一下印尼育儿的具体状态。就像图12中的两张照片所示,双职工家庭在育儿中会得到亲人的帮助,祖父(外祖父)每天来家里代替父母照顾孩子,《古兰经》相关知识丰富的阿姨辅导孩子们的学习。

图12

  图13中左边的照片拍摄了祈祷时的情景。祈祷是教育孩子的内容中重要的一环。家长承担着宗教教育的责任,在家时会和孩子一起祈祷。

图13

  另外,正如刚才Sofia Hartati老师所说,智能手机也广泛应用于育儿(图14)。家长们认为使用智能手机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图14

  从上述现状来看,印尼的育儿更依赖个人的力量。为实现更好的育儿,我认为必须进一步加强政策上的支援。比如说,应该制定相关国家政策向家庭提供绘本和幼儿教育方面的教材。另外,在培养儿童认知和非认知能力方面,也应该开发针对家长的幼儿教育服务项目以提高家长的知识水平。

  有关育儿的研究和调查也是今后亟待解决的课题。首先要就家长在育儿方面的价值观实施调查,这样的调查有利于为家长开发更多的教材。其次,还应根据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课程,研究如何促进儿童向学力的发展。印尼三年前实施了课程改革,今后应该按照新的课程要求推进教材的开发。

  我们希望能够保护好借助亲戚之间以及社区力量育儿的优良传统,并将这样的合作联系进一步扩大到学校和社会。

芬兰的育儿

希望儿童独立,家庭尊重孩子的兴趣所在

主持人 今天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老师们没有来到现场,但给我们发来了视频,播放之后请倍乐生教育综合研究所次世代育成研究室室长高冈纯子向大家介绍芬兰的情况。

高冈 芬兰的育儿和亲子关系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第1,孩子们的生活节奏很有规律。几乎所有母亲都有全职工作,孩子们则天天上保育园,所以他们在保育园吃早餐,并在这样的生活中形成了良好的生活节奏。

  第2,父亲也积极帮忙干家务和参与照顾孩子。芬兰上班时间较早,父母下班时间也都比较早(约有80%的父亲在下午4点到6点之间回家,50%的母亲下午5点之前回家),因此,父亲每天参与家务、育儿的比例也较高。

  第3,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发现芬兰家庭十分注重发展孩子的兴趣。在家里,父母会通过写信、玩数字方面的游戏等教孩子认字或其他知识,但原则上都以满足孩子好奇心、家长给予适当帮助为前提。因此即使没有为小学入学做特殊的准备,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孩子入学时已经识字。

  第4,家庭数码设备普及率和才艺学习比例较高。每周使用平板电脑3天以上的孩子占比为46%,比其他国家都高(日本约为15%)。另外,约有78%的孩子参加体育、音乐等才艺学习,比例甚至高于日本(日本约为68%)。

  第5,家长的育儿观。在芬兰,培养良好的向学力和构建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受到极大的重视。表示"家长和孩子间的互动十分重要"的人也很多,约占73%(日本约为30%)。另外,家长积极帮助孩子自立、成长的趋势十分明显,表示"尊重孩子自主意识"的家长约占66%(日本比例也较高,达到70%)。可见养育孩子时采取保护型态度的家长较少,大部分人采取陪伴型态度。

  另外,约有83%的母亲表示"育儿固然重要,自己的人生也要珍惜",这一比例在四个国家中最高(日本约为57%)。可以看出芬兰母亲想要兼顾作为母亲的人生和作为个人的人生的愿望。

自由讨论

从多个角度思考社会情绪能力和向学力的问题

榊原 接下来就请嘉宾和会场内的观众就刚才讲演的内容进行自由讨论。

提问人A 我来自印尼雅加达国立大学,请问为何将社会情绪能力称作向学力呢?

无藤 国际上也常常将社会情绪能力称作非认知能力。2000年以后,研究证明评估儿童成绩及适应集体活动的能力时不仅要考虑认知能力,社会性和情绪性方面的能力也十分重要。这一观点在国际上得到极大的关注。

  重视儿童社会性和情绪性的培养是日本的优良传统。尤其是最近十年,我们在顺应国际潮流的同时积极探索保育园和幼儿园的改革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也制定了既要重视知识和思考能力也要重视反映社会情绪能力的向学力的方针,并开始编制相应的课程。

  刚才持田研究员也提到了,向学力由好奇心、协调性、自我主张、自我控制和勤奋努力这五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受感情、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发挥作用。比如说,自己制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时不仅需要认知能力也需要强烈的动机这一非认知能力。我们希望儿童的这种能力自幼儿阶段就能得到发展从而让孩子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为之取名为向学力。

提问人B 自我主张英语叫做"self-assertion",含义相当广泛。我觉得可能用"自我表现"这种说法更合适,不知老师认为如何?

无藤 自我主张是一个总的说法,调查中与之相关的具体问题包括"能说出自己想干什么"、"会就想要的东西或想让大人做的事提出要求"、"小朋友干了令自己讨厌的事时会说出'讨厌''不要这样'"、"和小朋友有不同意见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等,涵盖了自我主张和自我表现两个方面。

提问人C 我在马来西亚的医院从事儿科医生的工作。在马来西亚,祖父母(外祖父母)也会参与育儿,不少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母亲。因此,说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左右孩子教育的重要人物也不为过。有没有四个国家祖父母(外祖父母)参与育儿方面的数据呢?

持田 我们在调查中询问了"除了母亲还有谁照顾孩子"(可有两个以上答案),结果中国回答"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比例最高,其他三个国家也有60%多的调查对象回答说是"祖父母(外祖父母)"。除了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外,印尼回答"邻居"、日本回答"利用保育园或幼儿园的临时托儿服务"的比例高于另两个国家。

提问人D 我是马来西亚苏丹・伊德里斯教育大学国立儿童发展研究所的成员。周老师在发表中提到西方文化对育儿的影响,亚洲其他国家也受到这样的影响吗?

Sofia Hartati 在印尼,近年来社会地位较高的城市地区的家长偏向于送孩子上保育园,我认为这也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社会地位不太高或住在首都以外地区的家长还在用传统的方式育儿,即夫妻双方、亲属、地区社会共同协作照看孩子。

无藤 日本虽然并不一定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传统的育儿方式确实越来越难以得到继承。

  本次的调查都是在四个国家的城市地区实施。在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地区,随着核心家庭的发展,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同住的家庭越来越少。为此,虽然有时也会借助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帮助,但无法每天都得到老人的帮助,在育儿方面听取老人建议的机会也在减少。越来越多的二十代、三十代的母亲乐于通过自己的朋友或网络查询各种育儿信息并作参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日本育儿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且今后也会继续发生变化。

提问人E 我以前是十文字学园女子大学的教授,我也要问一个和周老师讲演内容有关的问题。您提到中国母亲的回答和她们的实际行动有矛盾的地方,但从过去的有关育儿的调查结果来看,日本也有过这样表里不一、不说真心话或猜测调查意图、故意做出调查实施者想听到的回答的倾向。那么对于本次调查,有相关与就回答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这一点做过验证呢?

高冈 本次调查虽未设置验证回答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的项目,但我们就可能产生的偏差和问题的适当性跟各国负责监修的老师们进行过协商和确认。

榊原 我作为本次调查的顾问也充分意识到回答和实际情况可能存在的偏差。为掌握实际情况确实需要到当地进行实地调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确认情况是否属实。我们希望未来能开展这样的调查。

提问人F 最近有这样的倾向,即上保育园的孩子越来越多,因此为促进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保育工作者作为"第二家长"发挥的作用越发重要。有没有可能在改进课程制定和保育工作者的培训方面更好地利用本次调查的结果呢?

无藤 日本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和保育园保育方针中包括了关于向学力的描述,但有些方面实际情况尚不明朗。我们也期待本次调查的结果能对老师们的实践有所帮助。

提问人A 我想提一个问题,也算是一个建议吧。促进儿童发展需要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那么老师们认为什么样的教育项目能最有效地培养这两种能力呢?

榊原 现阶段还很难具体说明这样的项目,但游戏对两种能力的发展确实有着极大的影响。

  专题讨论互动热烈,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时间有限,感谢各位嘉宾和各位观众,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sakakihara_2013.jpg 榊原 洋一
医学博士、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CRN儿童研究所所长。日本儿童学会理事长。研究领域为儿童神经学、发展神经学,其中特别致力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阿斯伯格氏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等发育障碍的临床及脑科学。兴趣为登山、音乐鉴赏,是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父亲。主要专著:《穿尿布的猴子》(讲谈社)、《不能集中精神的孩子们》(小学馆)、《多动症儿童》(讲谈社+α新书)、《阿斯珀格氏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与学习障碍》(讲谈社+α新书)、《ADHD的医学》(学研)、《育儿起步百科》(小学馆)、《榊原博士的ADHD医学》(学研)、《儿童的脑发育 临界期・敏感期》(讲谈社+α新书)等等。

Seiko_Mochida.jpg" 持田 圣子
负责以孕期、生育期间及婴幼儿家庭为对象的调查研究。负责实施过的调查主要有"怀孕生育育儿基本调查"、"未孕报告-关于拥有孩子"等。从普通人的观点出发调查、研究人们有了家庭、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多元化的过程中,意识和生活状况的变化以及环境带来的影响。自2016年起开始从事有关幼儿时期"向学力"以及家庭教育的跨国调查。

takashi_muto.jpg 无藤 隆
白梅学园大学儿童科学系教授、研究生院儿童科学研究科长。除担任"幼小衔接会议"主席以外,还曾担任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委员等。专业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著述包括《保育的学校(全3卷)》(福禄贝尔馆)等。

周 念丽
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心理研究室主任、教授。1995年获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6-12月期间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婴幼儿情感发展,2006年5月-2007年3月期间,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访问学者在名古屋大学研究学前融合教育。研究领域包括儿童发展心理、亲子关系、0-3岁儿童多元智能的测评和培养方案建构等。

sofia_hartati.jpg Hartati,Sofia
儿童早期教育博士。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国立大学教育系主任,印度尼西亚儿童早教协会(APG-PAUD)主席,太平洋儿童早教研究协会(PECERA)印尼分会理事,国家高等教育认可机构评估员研究领域:0-8岁儿童社交研究和社交能力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技术。 学术成就:多本/篇早教领域著作和论文;"Mobil Pintar"政府项目-由第一夫人 负责的社区儿童早教计划的教育顾问;为高等学府开发儿童早教课程。

Eriva_syamsiatin.jpg Eriva Syamsiatin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国立大学教育系早期儿童教育讲师,印度尼西亚儿童早教协会(APG-PAUD)成员,国家儿童早教服务认可机构评估员。研究领域为:0-8岁儿童数学教育、教师能力发展和领导力培养以及儿童象征机能的发展。主要学术成就有:在国内外儿童早教大会上分享早教研究成果、国家教师能力考试框架下的考核教师能力发展的主要研究学者。

Junko_Takaoka.jpg 高岡 純子
2006年起调任现职。以婴幼儿领域为中心开展关于儿童、家长、教师意识及实际状况的调查和研究、有关"向学力"的研究以及对婴幼儿与媒体的研究等。曾经负责实施的主要调查包括"幼儿生活问卷调查"、"有关婴幼儿父亲的调查"和"怀孕生育育儿基本调查"等。同时担任文部科学省"完善幼儿教育调查研究基地研讨会议"的委员(2015年度)、三重县家庭教育委员会委员(2016年度)及千代田区儿童育儿会议委员(2014年起)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