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交流活动 > 过去的活动 >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 weibo

交流活动

Events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周念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2012-08-01

2007年2月3日(星期六)10:00~16:30
会场:U Thant Conference Hall(联合国大学)
主办单位:儿童研究网(CRN)
协办单位:倍乐生培养下一代研究所、倍乐生公司
赞助单位:中国大使馆 日本儿童学会 日本婴幼儿学会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周 念丽

  借此机会,首先感谢藤永保教授和给予指导、支持的许多老师们,还有惠赐今天演讲机会的儿童研究所的老师们。

  虽然我是一个中国人,但考虑到今天与会的大多是日本人,所以请允许我用日语来讲。如果有一些因发音和其他问题而让大家觉得费解的话,请原谅我的学习之不足。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综述与反思”。说起独生子女,当今日本的出生率为1.26,韩国为1.08,大家都接近“独生子女”。然而,中国的“独生子女”所蕴含的内容与日、韩不同。日本和韩国大多是父母们的自觉行动,而中国是从1979年开始受国策所限,即使想生两个孩子也不行。但综观最近的5-6年,不仅由于国策等外在的限制,而且还由于父母自己内在动机的变化。何出此言?这是因为育儿确实很辛苦、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今天“独生子女”已成为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个共通问题,首先探讨一下中国的“独生子女”所蕴含的含义。

  首先,中国自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国策以来,目前在中国约有6000万独生子女,35%的家庭拥有独生子女。但这只局限在大城市。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并没有得到实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民族政策,并没有要求他们只生一个孩子。

  对此的关联研究表明,对“独生子女”的关注最初是局限于心理学和教育学,随后在社会学、人口学等领域也引起了关注。请看表1。


  关于研究的走向,从1998年至今,研究的论文数逐年增加,可见对“独生子女”问题的关心度日益增强。在这些众多的研究中到底聚焦于哪些问题?综观这些研究,大多数聚焦于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现将研究焦点和主要结果归纳如下:

回到顶部

  其一、“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吗?


  儿童心理学家之父霍尔(Hall)曾有名言:“独生子女本身就是病”。独生子女都是问题儿童吗?在1980-1981,即“独生子女”政策刚被实施的早期研究中,“独生子女”确实存在着更多的问题。软弱、抗挫能力差、缺乏忍耐力、任性,自我中心和懒惰,特别是懒惰,显得更为突出。对于这个引起社会反响的问题,追求其原因可能有两个:营养的失衡和期待的偏差。

  在今天的中国大都市,父母不注意让孩子吃普通的饭,却让他们吃高蛋白或营养剂。在大城市里,孩子存在着两类发育不良,一是20%的为肥胖儿。肥胖以前是西方专利的问题,现在中国也发生了。其次是过于瘦弱。可能是由于营养失衡或运动不足所引起的。二是今天早上韦钰老师所指出的父母对学历和学力过分重视。5年前我们曾开展过一个调查,一见老师好像也作过相似的研究。当问及父母期待自己孩子有什么学历时,95%的家长希望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有75%的家长还期待着自己的孩子有博士学位。然而对韦钰老师指出的Social Emotion,即社会情感却不那么关心。我们曾为此做过一个微型调查:当家长到幼儿园接到孩子时第一句问的话是什么?其结果,首先是问今天学到什么本领了?这主要包含语言和数的知识;其次问今天吃了什么?几乎没有家长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等问题。

  其二、“独生子女”具有怎样的人格共性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与非独生子女相比,他们更亲社会,内向性较少,人格测评中,强迫性,忧郁和恐惧的点数更低。

  最初的研究是1988年对吉林省长春市1465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父母的背景大都相同,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更乐于助人,即具更高的社会性。其次是陈等人以天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所作的调查。73名“独生子女”与188名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内向型人格比非“独生子女”的要少。还有,武汉大学的同类比较也表明,忧郁等因子的得分点,“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低。这些研究都显示了“独生子女”在个性上更外向、更安定、更亲社会。这与前期的研究结果相左。

  其三、“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发展是否良好?


  根据研究结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其次,关于“自我意识”,在对西安87名小学生进行的研究也表明,非“独生子女”反比“独生子女”更弱。对南京和内蒙古的中小学生200-600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较强,与人交往的动机和能力更强。

回到顶部

  其四、“独生子女”家庭在育儿方面是否存在更多的问题?


  有人说“独生子女”备受溺爱。但令人惊讶的研究结果却告诉我们,“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更为密切、育儿期待更高、民主意识更强,拒绝型家庭更少。这是在湖北省的武汉市和深圳市所作的调查结果。

  还有在中国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那就是“超生游击队”。所谓“超生”,就是生两个或以上的孩子。在大城市中,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一对夫妇却生了第二个孩子,面对的不是高额罚款,就是丧失公职。“男尊女卑”的习惯还残留着,如果第一、二个都是女孩的话,希望要男孩的夫妇,怎么也要生第三个。为躲避上述的严罚,夫妇只能领着孩子在各大城市里流窜,这些孩子变成了“超生游击队员”,从上海到武汉、再从武汉到南京。我的一个朋友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她是长女,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全是女孩,演绎了一个“悲惨”故事。

  放置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孩子,首先在物理环境上不安定,经济上也存在问题,诚如韦老师所指出的精神上的问题会影响脑的发展。例如不安、自卑感等潜在性地影响着他们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的意义,在上述结果中已有所见,但按照我个人的看法,问题不仅在于孩子的人数,不管是只有一个,还是有两个,因为上述研究显示了处于特殊立场的非独生子女,其精神状态不安定、有自卑感等。问题还在于在少子化社会里,亲子关系的问题非常之大。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对中国的儿童教育进行通盘考虑。今天上午和刚发表的讲话中,都从生理学、脑科学等方面探讨了儿童的习惯和“胎内环境”等,我也将从亲子关系学的立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是1998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这以后一直在藤永保先生为首的各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养育者对孩子所持的爱有矛盾和过剩之处,对孩子易溺爱,在生活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在学习上却十分严格,碰到孩子不肯学习或成绩不好时,就会打孩子或体罚孩子。经常有日本的老师问在中国不会有儿童虐待的问题吧,其实不然。

  其次还表现在对孩子的学历期待过高、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偏狭和过重上。存在着关联问题,儿童自身在生存能力和情感调控等方面也有待提高。对孩子的社会能力不太重视,只重视智力。还有教育方法的缺乏,比如,为使孩子学习,考了85分给买玩具,考了95分给买电脑软件等这种较单纯的方法。

  还有父母自身缺乏自我调控能力的问题,如孩子考不上大学,母亲就自杀的情况也时有所闻。

  对这样的亲子关系,孩子是如何认识的呢?这个虽然只是一些个案,请大家看一下这2幅画。这是4岁和5岁孩子画的画。在我们的研究中,让孩子以“我的家”为题自由地画一幅画。令人吃惊的是房间画得很仔细,连楼号都标上了,可是却空无一人。对这些孩子来说,“家”只是一个物理概念上的“house”,而非有家庭成员的“home”,为此我深感震惊。

我的家

回到顶部

  还有一个题目是让孩子画题为“我伤心”的画,也是自由创造。孩子们的画不仅强调了眼泪,连白云都被涂上了忧郁的蓝色。从这些画想到,父母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但大都集中在经济和学力上,对孩子来说,当亲子的情感银行里的存款为零时,哪怕经济上有百万元、千万元的存款,他们的心里也只会感到悲哀。

我伤心

  当然,也存在着与孩子自身有关的问题,其中有气质等与生俱来的问题,也有依恋、生存能力特别是情感调控等后天习得的能力问题,特别是emotion regulation,即情感调控能力普遍较为低下。

  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父亲和母亲,我们对哪些问题必须反省呢?请允许我在此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我认为,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其主要问题不在于此,最关键的是让孩子们在幼儿期和少年期有最合适的情感发展,给每一个儿童都穿上最合适的鞋子,能让他们坚实地行走在人生之路上!


回到顶部

作者简介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95年获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6-12月期间到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研究婴幼儿情感发展,2006年5月-2007年3月期间,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访问学者在名古屋大学研究学前融合教育。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儿童发展心理、亲子关系、0-3岁儿童测评和培养方案建构,主要著作包括《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认知——理论与实验研究》、《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比较与实证研究》、《0-3岁儿童多元智能评估和培养》。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