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育儿百科 > 皮皮在日本 > 七. 保育恳谈会

  • weibo

育儿百科

Child Care

七. 保育恳谈会

李 同归(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助教,讲师)
2012-07-10


  日语中的“恳谈”含有“畅所欲言、谈心、畅叙”的意思。保育恳谈会实际上也是幼儿园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的良机,因此,保育园对每次恳谈会都相当重视,做好充足的准备,最主要的是要保证每次恳谈会的效果。通常恳谈会利用周六的时间进行,通常会有效地利用这段时间,让家长参观孩子们日常的生活情况,同时,也会相应地进行一些其他活动,例如育儿讲座、父母会举办的交流活动等等。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先回顾一下皮皮在北京的幼儿园的一次保育参观日的录像,然后再介绍在日本保育园里的恳谈会的情况,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两者的特点及其差异。

一、在北京上幼儿园的一次参观日

  说到类似的活动,在北京的幼儿园也有过。我想,大部分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种活动在北京基本上是一种保育参观,家长的任务是看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表现。在我的印象中,皮皮在北京上幼儿园的时候,有过一次这种活动,也是皮皮在北京上了两年幼儿园中唯一的一次。那时我还录过像,前段时间拿出来温习了一遍,非常珍贵的一段资料,一方面看看皮皮小时候的模样,另一方面也看看那时幼儿园的教育情况。

  皮皮那时刚上幼儿园小班,粉嘟嘟的小脸蛋,蛮可爱的样子,可是不怎么爱上幼儿园,每天差不多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从家里出发,拉着妈妈的手,直到幼儿园门口还不愿撒手。和北京大多数幼儿园一样,每天下午将近5点的时候,幼儿园门口总是聚集了大批的家长,一边聊着天,一边焦急地望着幼儿园里的动静,等待着幼儿园开门,接孩子回家,这些家长中当然也有我们的身影。这个场景一直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因为,家长们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交流的机会,谁家的孩子回来后说幼儿园的什么事情啦,哪个老师对哪个孩子生气啦,昨天在幼儿园里吃什么啦,等等,这些信息也在这里进行交流。但是,从孩子口中流出的信息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家长们无从知晓。不管怎么说,接孩子的时候是家长们进行交流的绝好时机。等幼儿园开门的时候,家长们会蜂拥而入,进到各个班,去接孩子。因为教室非常狭小的缘故,家长们不能进到教室里,只能在门口排着队,老师们通常会记住是哪个孩子的家长,叫孩子们的名字,然后孩子会兴高采烈地出来。如果今天有什么特殊的情况,老师们会简单地跟家长交代一下。大多数时候,因为人多,家长们也急着回家,所以,老师们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与家长进行交流。也正因为如此,每年一次的家长参观日就显得格外地重要了。

  刚上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总是有很多事情,主要是孩子们不太适应幼儿园的环境。那次的参观日大约是在年底,快过元旦的时候,是个星期三的上午。因为那天我在大学里没有课,所以,可以抽身去参加。令我惊讶的是,定好9点钟开始的,等我掐着点过去的时候,许多爸爸们、妈妈们都已经到了,还有一些爷爷、奶奶们,感觉去的家长们比孩子要多得多,有些是全家总动员,请了假去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家长对这次参观日的重视程度。家长们在教室的后排或站或坐,实在挤不下了,有几位家长只能在过道里透过窗户的玻璃,看孩子们的表现。尽管我拿着摄像机,好不容易才在一个角落里挤到一个地方站着,这给我的摄像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拍摄角度很不好,没办法只好凑合着拍了些。显然,幼儿园方面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那天的教学似乎也特别地充实,老师也尽心尽力地教,孩子们整齐地坐在两排小椅子上,规规矩矩地,没有特别调皮捣乱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跟着老师唱歌,做游戏,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完成向家长表示欢迎,展示自己已经学过的歌曲联唱,还有分组进行的搭积木游戏等等。家长们也只是安静地在后面看着,不好打乱孩子们的活动,偶尔有调皮的孩子会向家长跑来,也被家长及时地送回到了自己的椅子上。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丝毫的混乱,孩子们似乎进行过特别的训练,也知道今天可能是个特别的日子,要在家长们面前表现得好一点,所以,即使最调皮的孩子也变得乖乖的了。活动持续到中午12点,孩子们吃午饭的样子,我也拍下来了,也是规规矩矩的,菜肴也很丰富,除了在老师给孩子们盛饭时,有几个孩子有一点点打闹之外,在整个吃饭过程中,孩子们都是安安静静地,等吃完饭,值日的同学帮助老师收拾碗筷,其他的孩子也都洗手、嗽口等等,表现非常好。当然,老师们也热情地邀请家长们尝一尝当日的菜肴,但只有少数家长,客气地、象征性地尝了尝,更多的家长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们身上。等孩子们吃完饭,就是午休时间了,家长们不便打扰,参观活动也就到此为止。这段录像很珍贵,因为是唯一的一次家长参观日的纪录。从总体上看,整个过程非常完美,幼儿园的教育情况也基本上如此。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次的参观日更像是一次排练好的表演,家长自始至终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观众,没有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也没有与孩子互动的环节。孩子们日常的活动就是这个样子吗?老师平时也像今天这样对每个孩子都和颜悦色吗?班里果真连一个调皮捣乱的孩子都没有吗?这些问题似乎不能从一次参观日中找到答案。

  在日本的保育园里,“保育恳谈会”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感觉,令我们感到特别惊讶,也特别有感触。皮皮在香椎浜保育园只上了一年,但保育恳谈会进行了三次,每次的内容都不一样。在这一章里,我们围绕这个主题,向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具体做法。

回到顶部

二、保育恳谈会的作用

  前面也提到过,孩子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应激事件: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还有“严厉的”老师,一大堆规矩,等等,这些对孩子心理上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在此之前,孩子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父母的精心呵护,无微不至的照顾,自然地孩子会把父母亲作为他自己“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形成一种对父母的依恋。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是一个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是倾向于寻求和维持与某个特定的对象的亲近关系,特别是在受到威胁的时候。依恋可以通过依恋行为表现出来,这些显而易见的依恋行为包括:在独处或者和陌生人在一起时,婴儿会哭泣,叫喊,伸手,追随,靠近,抓挠,和反抗等等,尤其是在受到惊吓,生病,疲劳或者处于其它应激状况时,或者在需要照顾和保护时,依恋系统会被激活。在儿童的依恋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叫做“安全基地”现象,即依恋对象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孩子玩玩具的时候,他会时不时地回过头来,看一看母亲是否在身边,当母亲在他的视线范围的时候,他会很安心地继续玩,而当他突然发现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会放下手中的玩具,中断他的探索性行为,转而去寻找母亲。

  依恋理论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内部活动模型”,婴儿在与照顾者交往的基础上会形成这种表征模型,鲍尔比借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称之为“内部活动模型”。这个活动模型包括两个部分:对自身的活动模型(自我模型)和对外部环境的活动模型(他人模型)。关于他人的活动模型包括一些有关谁是依恋对象,以及依恋对象的情感效用性(availability)和反应性(responsibility)的信息。关于自我的活动模型包括有关自己能够从依恋对象那儿获得支持的能力,以及自己的要求能不能使他人,尤其是依恋对象作出支持性反应的能力等信息。

  进入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生活变化。与一直朝夕相处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分离,在一段时间里,和许多相互不认识的人一起过集体生活。从依恋理论来讲,这是一个明显的应激事件,也是孩子们表现出依恋行为的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如何把幼儿园这个对孩子来讲比较陌生的场所,改变成孩子们可以依恋的安全基地,这是影响幼儿能否适应这个新环境的关键所在。

  保育恳谈会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家长能够和老师直接沟通,能够把自己的一些育儿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告诉给老师,让老师能够理解孩子们的某些行为习惯的内在原因。比如上面提到的情感效用性,是指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能够在他身边给与支持,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而反应性是指在孩子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的时候,家长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及时提供支持和安慰。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照顾者的这种情感效用性和反应性存在着个体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依恋类型。如果幼儿园老师能够了解家长们的这种方式,从而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中,也按照相应的方式进行教育,儿童的适应行为将会顺利得多。

  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环境毕竟不同于家庭环境,幼儿园也有自身的教育目标和方法。比如有一些关于集体生活的规则,团队活动等等。保育恳谈会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老师把幼儿园的理念和具体做法,传达给家长们,从而让家长配合幼儿园进行工作,使孩子的“内部活动模型”能够保持一致,让孩子们能够顺利地把幼儿园也作为一个“安全基地”。

回到顶部

三、香椎浜保育园的保育恳谈会

  香椎浜保育院的恳谈会每年会举行两、三次,每次都会有许多的资料发给家长。因此,我们保存的有关这方面的纪录也比较多。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觉得印象比较深刻的两次。也许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他们独特的地方。

1.我们也当了一回木匠!

  说来非常有趣,日常生活中,除了看书、看报、看电视,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其它的爱好。但在日本却当了一回木匠,主要是因为孩子的那次保育恳谈会!

  那时皮皮刚转到香椎浜保育园不到两个月。突然有一天,皮皮从幼儿园拿回来一张设计图纸,上面画着一些标准尺寸的木块,标明你可以用两个小块的木头,一块大木头做一件东西,要求家长用这些木头进行设计,作出一个产品,比如房子、书架什么的。我们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胡乱地设计一个小房子之类的东西,很简单的那种,然后就让孩子带回去了。

  过了两天,皮皮拿回来了一个通知“香椎浜保育园 向日葵班简报 第10期”,这次我们总算明白了,原来上次的设计是为即将进行的保育恳谈会进行准备的!同时,也提到了需要自己带的一些工具,我们也连忙到便利店里买了锤子、锯子等必需的工具,为即将到来的保育恳谈会进行准备。

  保育恳谈会是在周六进行的。预定在早晨9点开始的参观,我们8点半就到了,主要是想看看孩子们在保育园里每天的生活情况怎么样。进入保育园的时候,孩子就必须脱掉鞋子,家长们事先会得到通知,带一双拖鞋,保育园会为家长们准备一个塑料袋,放在玄关处,家长们就要换上拖鞋,包上自己的鞋子,与孩子的一起放到各自的鞋箱处。走进教室,就会发现所有的桌子已经整齐地折叠,靠墙边放着,小椅子也整齐地叠放在另一堵墙边,这样中间的空间显得很大,大多数同学已经在教室当中快乐地玩着,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种叫“歌留多(纸牌)”的游戏,把很多写有日语假名的卡片散放在地上,一个孩子拿着另一叠包含同样假名的句子卡片朗读,其他的孩子注意听,然后迅速在地上找出念到的句子中的第一个假名的卡片,拿到自己手中,看谁反应快,拿得多,这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常玩的一种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假名。

  皮皮把“联络帐”放进门口的篮子里后,就开始了和小朋友的游戏,主要是搭积木,尽管那时皮皮的日语还不流利,但丝毫没有影响跟小朋友玩耍的兴致,偶尔还用简单的日语跟他们进行交流。对孩子来讲,学习语言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没有人专门教给她单词,更没有人要求她写假名,背句子,正是在与小朋友的日常交往中,在现实的情景下,慢慢地学会了日语。联想到目前在小学里学习英语的困难,每天逼着听磁带,记单词,在考试中仍然不能取得好成绩,连皮皮自己也感慨万千:怎么学日语的时候没觉得困难,学英语就这么困难呢?这个问题是所有的学生都深有体会的。是否是目前的教学体制,教学方法的问题尚在争论之中,但无疑地,缺乏一个让孩子运用语言的情景肯定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伴随着老师轻快的钢琴声响起,孩子们自觉地把正在玩的所有玩具收拾起来,放到指定的箱子里。5分钟后,收拾完毕,一天的保育生活就这样开始了。但是,保育园的一天不是在教室里开始的,而是在保育园的院子里开始的。待收拾完毕后,老师会让大家排好队,穿好鞋子,到院子里和其他班级的小朋友一起做早操。先是一些热身活动,然后园长会站到一个高台上,给孩子们讲一些激励的话。我们还记得她让孩子们抬头望着天,大声喊“这里是香椎浜保育园!”、“我们很有劲!”之类的话,也放保育园的园歌,所有的孩子们都精神抖擞,干劲十足的样子。

  保育园早晨的集会结束后,就可以回到各自的班级了。小朋友们坐在地板上,家长们站在教室的最后面。老师会一一点名,每个孩子都得高声回答。如果有来得晚的,老师会问常在一起玩的小朋友,是否知道原因等等,也会开些玩笑,问问小朋友昨晚做了什么梦之类的,点名就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完了。然后,老师会对今天的活动做个简单说明。因为要做手工活,需要的材料放在什么地方,也一一向孩子们做了介绍。


“向后转!跟爸爸妈妈说早上好!”(幼儿园全体园儿做早操的样子)


每天的保育生活,从值日生们的致辞开始

  接下来才是今天最重要的活动:木匠工作。是在院子里进行的,每个家庭都有一个高矮适中的凳子,是做木工活的场所,上面果真摆着一个大木块,两个小木块,还有一些钉子。日本家长们显然是有备而来的,他们拿出事先画好的设计图,甚至自己从家里也带过来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条,熟练地操作起来。我们可就惨了,一来没有什么准备,二来我们自己在这方面本来就笨手笨脚的,从便利店买来的锯子也非常难使,连忙向旁边的家长们借些工具,看着别人的产品慢慢成形了,我们还在为做什么东西而争论。皮皮倒是像受过训练似的,钉钉子很在行的样子,只要扶好了,她就能牢牢地钉进去。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讨论和现场设计,眼看着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我们也只能一切就简了,就钉一条小板凳吧!量好比例,画好线,确定了几个钉钉子的点,锯掉多余的木块,很简单地就搞定了,皮皮的主要工作是钉钉子,在板上画画。很快也就做完了。看看日本家长们做的既漂亮又精致的小椅子、小书架,我们的作品就显得寒碜多了。尽管很惭愧,好歹是自己亲手所做的,自然也就对这个宝贝格外“宠爱”了,就这个小板凳我们一直保留着,带回家在榻榻米上还挺好用的,直到我们回国前夕才处理掉。

  这次活动的反馈很快就有了,在接下来的一期简报中,出现的是下面的信息:

 ◎香椎浜保育园 向日葵班简报 第11期

  直到现在,我们回想起这件事情来,还感慨良多。因为这是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做手工活,尽管很不擅长,但也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尤其是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在日本,皮皮非常喜欢动手,折个小东西,粘个小动物什么的,给她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即使回到北京,现在的学习任务这么繁忙,她也会抽空做点什么小东西,摆在家里,装饰着环境,点缀着生活。窗台上、电视机上、冰箱上、当然还有自己的小书桌上,都曾是她的作品的展示台。

2.班级恳谈会

  快乐的木匠游戏之后,孩子们回到了教室,把自己的成果与别的小朋友进行分享。其中的乐趣,从孩子们兴奋的脸上就可以一览无遗,而家长们仍只是静静地站在教室的后面,矜持地笑笑,分享着孩子们的喜悦,偶尔有家长照几张照片,但绝无大声招呼自己的孩子的现象,家长们从来不会干扰幼儿园老师的工作。

  接下来的活动,是一个育儿讲座,邀请一个学者就有关育儿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指导,这在介绍父母会的章节中已有介绍,不再赘述。

  下午的活动,是班级恳谈会,主要是由班主任老师就这两个月来孩子们的状况做些介绍,因为是学年的第一次恳谈会,也主要介绍了有关保育园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年度的活动计划等等。然后,是家长和老师的互动环节,家长们可以提一些问题、建议等等,老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做些介绍和说明。我们还保留着这次恳谈会的资料,主要是关于保育园的活动,以及一些注意事项,翻译出来,供读者参考。

◎香椎浜保育园 向日葵班恳谈会 (平成13年6月22日)

3.连环画剧开演了!

  最后的一次恳谈会是在毕业前两、三个月左右进行的。因为临近毕业有许多事情要做准备,需要家长的配合。还有马上要上小学了,家长们应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这些事情都需要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有所了解的。

  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中,刚过完新年不久,保育园就发出了简报,对恳谈会的情况进行了通报,主要内容如下:

◎关于保育参观的说明、向日葵班简报、第36期 通知和请求



  从这些详细的通知中,我相信读者能够想像出恳谈会的内容之丰富。其中,让孩子们演连环画剧让我们觉得特别富有创意。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让孩子们五人组成一个小组,发给他们每人一张约4开大小的绘画用纸,让他们自己讨论出一个主题,编出一个故事,然后分解为5个情景,每个人负责画出其中的一个场景,并在背后用平假名写出这幅画代表的情节,最后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发表的时候,老师会在一个桌子上摆一个方框,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画逐一放到框里,然后拿着喇叭大声讲解各自画的内容,看看小组的成员之间是否能够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可能孩子们事先有过练习,当老师把要求讲完后,很快就分好了组。讨论的时候费了许多功夫,有的组甚至花了近半小时讨论编什么样的故事。皮皮所在的组好像很默契,不一会就确定了主题,这个时候皮皮的日语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了,可以自由地跟小朋友聊天。分好了场景之后,各自拿着自己的蜡笔开始了绘画作业,因为是连环画,主角应该是一样的,所以,彼此还得照应着,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不要太走样了。小孩子们倒是认真地画着,只有些调皮的孩子到处看别人画得怎样了。半小时后,终于有些家长忍不住了,开始对孩子们画的内容进行指点了,帮助他们进行改进,一时间教室里颇为热闹。

  时间在家长们和孩子们的努力声中静静地流逝,终于到了发表的时候。定好发表的顺序后,每组成员拿着各自的作品,按照故事场景的顺序排好队,老师们也架好了一个画框,于是按顺序逐一把作品放到画框里,正面画着人物和场景的朝向观众,反面写着故事情节的朝着自己,逐个念出来就行了。不用说,每一个发表都赢得了家长们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轮到我演连环画剧了!怎么样画得还不错吧?就是声音小了点。

  另外有关入学前的准备,这次恳谈会也有详细的资料发给各位家长。我们也将这些内容翻译出来,希望能对各位读者起到借鉴作用。

◎向日葵班 恳谈会(入学前的准备)

  在这次恳谈会中,还有另外一件事情令我们记忆犹新。在恳谈会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位据说是某个非政府组织(NGO)的成员过来,宣传他们一项征集签名的诉求,要求政府把小学中的“学童保育”的管理机构由厚生省转到文部省。从他们那儿我们才知道,在日本的小学里对低年级的学生有一种“学童保育”的政策:日本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通常下午2点半左右就放学了,如果家里父母亲都上班的话,孩子回家后也没有人照看,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在小学里对三年级以下的学生都实行一种制度,在学校里建立一个“活动室”(类似国内的课外管理班,现在大约叫管理班),把这些孩子集中在一起,进行管理,让他们做家庭作业,指导孩子们进行游戏等等,等到五点后让他们回家,这就是“学童保育”制度。这种制度有力地缓解了那些双职工家庭的父母的压力和负担,颇受这些家庭的欢迎。目前对这些活动室的管理是由厚生省进行的,许多家长们认为这种做法与文部省的目标可能不一致,导致活动室的管理与学校管理脱节,因此,希望能够统一由文部省进行管理。当时,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家长都在请愿书上签了字。等到皮皮上了小学的时候,我们也把她送到“活动室”,一直进行着“学童保育”,但似乎一直是属于厚生省管理着,不知道现在是否有了变化?这些都是后话,在以后的部分,我们会重点介绍的。

回到顶部

四、日本幼儿园的保育恳谈会的特色

  总的来说,和上面介绍的在北京的幼儿园的保育参观日不一样,日本幼儿园的保育恳谈会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和做法,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特色:

(1) 注重互动性:让家长和孩子、老师之间都有相应的互动过程。家长不仅仅是一个参观者,更多的是一个参与者。
(2) 内容丰富:这里的内容不仅仅是在恳谈日,孩子们在保育园里的活动丰富,还包括家长们的活动也异常丰富。实际上是家长们接受育儿培训的一次机会。
(3) 计划设计新颖、主题明确:每次保育恳谈会,会随着保育进程设计出新的活动内容。以皮皮在香椎浜保育园一年的保育经历来看,有三次保育恳谈会,第一次是在开学初,主要以介绍孩子新学期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年度保育的活动安排为主。第二次是在保育中期,主要是参与保育园的一些活动,让家长在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体验到保育园的特点。第三次是在期末,主要是介绍孩子一年来在保育园的情况,以及本年度剩下的最后的一些活动,上小学时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和应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
(4) 注重恳谈效果:通常这种保育恳谈会对保育园来讲是传播自己的理念的最好时机,因此,在每次恳谈会之前,会进行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包括每次的主题确定,与恳谈会相关的育儿活动的组织,以及与父母会的沟通等等。所以,每次恳谈会都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第六章   第八章→ 

作者简介

李 同归 (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助教,讲师)

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助教,讲师。认知心理学硕士,人间环境学博士。主要研究兴趣为成人依恋的心理过程 (Adult Attachment)、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社会认知心理学 (Social Cognition)。2000年10月至2004年3月,在日本九州大学攻读人间环境学博士后课程。此专栏记载的是李同归博士在日期间的经历。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