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育儿百科 > 预防接种 > 麻疹、腮腺炎与风疹

  • weibo

育儿百科

Child Care

麻疹、腮腺炎与风疹

李 素君(北京科技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
2016-01-29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什么预防接种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会对孩子的一生有好处呢?为了加深对预防接种的认识,您应该充分了解传染疾病的危害性、病征以及病理等等。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7个月~5岁婴幼儿,有发热、咳嗽、流涕、皮疹等主要症状,以颊粘膜出现麻疹黏膜斑位特征,容易并发肺炎。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处的分泌物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含有病原体,在前驱期及出疹期可传染给他人。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染,病人打喷嚏、咳嗽和说话时,从口鼻处带出的微小飞沫漂浮在空气中,家庭及集体儿童机构中的同室居住者,接触频繁,吸入这些飞沫后就会被病毒感染而发病。人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凡是无免疫力的人无论年龄大小均能感染。婴幼儿由母体得到的免疫力在6个月左右几乎完全消失。既往接种过麻疹疫苗,免疫力可逐渐下降或消失,也可成为易感者。麻疹感染后可获得稳固的免疫力,接种麻疹疫苗也可产生较长的免疫力。

  自从我国广泛地使用麻疹疫苗后,麻疹流行迅速得到了控制,麻疹的发病率大大降低,麻疹发病的年龄推迟至青春期或成年人,发病的季节为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季为多发。

  麻疹的症状分为典型麻疹和非典型麻疹两大类。典型麻疹的潜伏期比较规律,病程的三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症状典型。非典型麻疹的症状较典型,麻疹的症状或轻或重,因人而异。

  典型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10~12天,之后病程进入前驱期。前驱期大约3~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声哑、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恶心、呕吐、腹泻等,体温可达40℃。发病2~3日,口腔黏膜上出现外周有红晕的白色斑点,即麻疹黏膜斑。麻疹黏膜斑1~2天消失,从耳后、发际等处开始出现皮疹,病程进入出疹期。出疹期皮疹很快按上下顺序出现在面部、躯干,3天内遍及四肢、手掌和足底,体温仍达40℃,这段时间症状最重。出疹3~5天后,病程进入恢复期。恢复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皮疹开始消退,退疹和出疹的顺序相同,皮肤留下浅褐色斑,并伴有糠麸样脱屑。整个病程约10~14日。

  非典型麻疹主要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型麻疹和重型麻疹。轻型麻疹症状较轻,皮疹数量较少,病程约1周左右;而重型麻疹则比较危险,容易发生消化道出血、肺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死率较高。

  麻疹的治疗没有特效的抗病毒的药物,护理工作非常重要。无合并症者不需住院,可在家隔离治疗。针对出现的症状对症治疗。有合并症发生时应及时住院治疗。可以辅助用中药治疗。

  麻疹的预防非常重要。首先要控制传染源,如果发现自身或家人症状可疑,应当尽早到附近医院检查。如果确诊或可现麻疹,应配合卫生防疫人员控制病情扩散和流行。患儿应该隔离到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的患儿隔离到出疹后10天)不要外出,以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并不太困难。麻疹病毒畏惧阳光和空气,病人的用具、衣物等在室外阳光下或流动的空气中保持30分钟以上即可使其失去活力,切断传播可能。用紫外线或一般消毒剂如84消毒液也能有效地杀灭麻疹病毒。易感人群的保护主要是增强免疫力。孩子8个月时就应该按照计划免疫的要求给孩子接种麻疹疫苗,1岁时进行1次加强免疫。1次接种后的免疫作用可维持4~6年。

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mumps epidemic 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以痛性腮腺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有时可以累及其它唾液腺。常见的并发症有脑炎、睾丸炎或卵巢炎。

  流行性腮腺炎可见于各个地区,冬春季为流行高峰,其它季节也见散发病例。在儿童机构中可见暴发流行。本病多见于年长儿,2岁以下小儿发病者少见,其部分原因可能与来自母体的抗体有关。本病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物经由呼吸道传播。人类对腮腺炎病毒普遍易感,在第一次感染后,均可以获得终身免疫,不再感染第二次。

  本病的潜伏期为14~21天,平均为18天。腮腺炎肿大是首发体征,多为双侧,单侧者仅见25%。肿胀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边界不清楚,表面灼热,有弹力感及触痛,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常有腮腺口红肿,患儿感到局部疼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和咀嚼时更明显。周围腺体受累。

  流行性腮腺炎本身并不严重,但可见多种并发症,且其中有些病情较重,后果也较严重。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有脑炎、脑膜炎等,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直等,少数可见昏迷、惊厥。脑膜炎一般预后良好,脑炎则可能留有永久后遗症甚至死亡。生殖器官并发症有睾丸炎、副睾炎、卵巢炎等,多见于青春期后,儿童期少见。睾丸炎多见于腮腺炎肿胀后3~13日,单侧多见,双侧仅见2~3%。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恶心、呕吐、头痛,局部有自发痛及压痛,阴囊肿胀、皮肤发红。卵巢炎仅有腰部酸痛,下腹部轻度触痛、月经失调等。有30~40%睾丸或卵巢发生不同程度萎缩,10%生育能力受障碍,但发生不育症者少见。其它的并发症有急性胰腺炎、心肌炎、乳腺炎、甲状腺炎、关节炎、肾炎等。

  本病是自限性疾病,抗病毒治疗无效。主要是对症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适当补充水分及营养,流食或半流食为宜,不给酸性食品。一般预后良好,伴有脑炎、肾炎、心肌炎者偶有死亡,多见于成人。

  预防主要是按照计划免疫程序注射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隔离病人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易感儿应检疫3周。

风疹

  风疹,中医称"风痧"。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较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的轻度炎症、低热、特殊的斑丘疹和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的肿大。1940年澳大利亚风疹大流行之后,不少患先天性白内障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其母亲都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由此,风疹的预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目前,风疹疫苗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接种。

  风疹病毒为RNA病毒,在出疹前1周到疹后5天(或更久)可以从鼻咽分泌物分离出这种病毒;病毒血症自疹前1周开始,出疹后不易从血中分离出病毒。此病毒不耐热,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弱,耐低温,低温-60℃可以保存,56℃30分钟即可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人是风疹的唯一宿主,风疹病人、隐性感染者和先天性风疹患儿都是本病的传染源。风疹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传染力较麻疹弱,一般在密切接触或反复接触时才可能被感染。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食品、物品也有可能被传染。除1岁以内婴儿不易感染外,年龄越小感染率越高。1次自然患病,不论症状轻重,大多终身免疫,仅偶见再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在幼儿园及小学校内可形成流行。

  风疹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可自10~21天,一般为16~18天。发病后的主要表现是头痛、乏力、咳嗽、喷嚏、流涕、咽痛等轻微上呼吸道炎症的症状。症状出现后半天至1天后,即开始出疹,体温通常在38~39℃之间,发热大多数是骤起,持续1~2天最多。发热1~2天后,面、颈部首先进入出疹期。皮疹很快蔓延到全身(一般掌心、足底不出疹)。背部皮疹密集,类似猩红热。面部出疹是风疹的特征之一。皮疹一般持续3天后消退,有人称之为"三日麻疹"。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明显,完全恢复正常则常需数周以后。

  风疹无特殊的治疗,一般是对症治疗。在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给流质、半流质食物,可给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有高热、头痛,可酌用退热药。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风疹的预后良好,并发症少,恢复大都很快。

  风疹的预防非常重要,有以下几点控制措施:

  1. 易感者及育龄妇女按照接种程序接种风疹疫苗。妇女在注射风疹疫苗后,3个月内不宜怀孕。在怀孕3个月内染有风疹的妇女,应当进行治疗性流产,以免影响下一代。
  2. 加强卫生宣教,使孕妇了解风疹的预防知识,防止感染。
  3. 隔离风疹病人 ,风疹病人应隔离至出疹后7天。
  4.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1天。可应急接种风疹疫苗。
  5. 托幼机构加强晨、午检,早期发现病人,检疫期间不接受或转出儿童。
  6. 风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或人多的地方。
  7. 目前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联合的使用效果较好。
作者简介

李 素君 (北京科技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

北京科技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多年从事预防保健工作,在传染病的防治和儿童保健方面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融入了心理学知识,能后对家长的咨询用既专业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答。
  • weibo

PAGE TOP